本学期以来,学校先后召开专题会议、院长处长联席会议、党委中心组扩大会议,集中探讨学校“应用型”发展问题。王华校长和黄晓波书记先后发表讲话,强调广财必须走“应用型”办学之路,让人欣慰,倍感振奋,因为“应用型”正是我校发展提升的必由之路、跨越之机。
骨子里,广财就是“应用型”
对我校来说,走“应用型”发展道路不是现在才冒出的新概念,也并非转型,因为广财骨子里就是“应用型”。1983年,广财应改革开放之初广东对财经类应用型人才之需而建,“应用型”基因于始有之。此后,1992年开始实验教学探索、2006年获批全国首批经管类实验教学中心、2008年出台对接珠三角现代服务业发展行动纲要以及近年获批的广东省财经类硕士、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和示范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国家首批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等等,都是“应用型”基因的不断外显。“着力培养适应广东和华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基础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2007年学校专门发文强调;2013年教育部在更名批文中要求我校“重点培养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复合型人才,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去年出台的学校章程进一步明确“……努力建设高水平应用型财经大学”。可以说,广财的办学史就是一部不断探索“应用型”之路的办学史。因此,走“应用型”是我校的优势,是我校快速发展提升的必由之路。
内心中,广财人岂愿“平庸”
上世纪末我们曾与几所兄弟院校并驾齐驱,后来他们先后拿下博士点甚至进入一本;去年7月广东公布高水平大学建设名单亦无我一席。作为广财人,委实有点郁闷。不过,在广财人的内心深处,没有“平庸”二字。这次从国家到省大力推进“应用型”大学建设,正是我们跨越发展之机。在国家进入新一轮改革开放高潮、经济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之际,国家希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而要把“中国创造”发扬光大,必须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更多能创新创业的复合型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因此引导部分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无疑,鉴于我校特质,专心走“应用型”发展之路必将更快提升水平、更好彰显特色,这是我校发展的最大的“差异化战略”。因此,我们务必把握这次好机会,顺应全国全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发展的趋势要求,力争成为广东甚至国家的应用型大学建设试点单位,这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赋予我校的光荣使命,更是我校驶入快车道实现跨越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
书记校长的讲话,勾画出如何走好“应用型”之路的基本路径,给我们指明了方向、统一了认识、解放了思想、启发了思维,但未来具体怎么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应用型财经大学”,须抓住三个关键要素。
第一,须科学绘蓝图。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应用型财经大学”将是一场声势浩大的系统工程,必须做好科学周密的顶层设计,制定一个科学的总方案(规划)以及若干个有机统一、协调推进的子方案(规划)。这套方案,要站在全国乃至世界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大潮中审视分析,围绕创新驱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和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结合学校历史现状和学科专业布局进行统筹谋划,既洞察未来、大胆迈步、科学搭架,又突出优势、彰显特色、协调发展。
第二,须狠心拆藩篱。在百舸争流的今天,谁能最终取得成功,最重要的就要看谁能冲破现有体制的束缚另辟蹊径。高校转型发展给我们提供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好环境,我们正好顺势跳出原来的思维框框,对管理运行体系实现“脱胎换骨”的革新。对上我们要权,有权才有改革的自由,当然不能叶公好龙;对外我们分权,探索与行业企业共办专业、学院等各种合作共赢机制,甚至于吸纳社会力量参与相关重大决策;对内考虑治理结构重构,上层决策机制、校院两级管理、“2+2”办学模式、机构人事与分配改革等都是最好机会。但拆除体制藩篱的前提是,下狠心拆掉阻碍改革的思想藩篱,抛弃“一亩三分地”的利益格局观念、突破传统的工作思维模式,否则就无法提出新举措,改革就会“换汤不换药”。
第三,须创新增活力。改革出效率,创新增活力。增强活力,除了需要从文化建设等方面创设良好环境,激发大家的工作热情,更要创新各类评价考核指标和奖惩体系,激发大家工作热情。一要强化危机感,实现从上到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而不仅是敲敲边鼓挠挠痒。大家必须认识到,不努力对学校来说无法驶入快车道,对个人来说将面临降薪降职甚至淘汰。二要提升成就感,使大家感受到,学校的进步离不开自己的努力,自己的付出也必将获得回报肯定。三要增强轻松感,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难免摔跤受挫,要建立在基本纪律规范下的容错机制,让大家放开胆子想、甩开膀子干。
创新发展争上游,乘风破浪立潮头。“应用型”是我校自身进步所需、社会发展所愿、学子成才所盼,只要我们把握机遇、群策群力,以舍我其谁的勇气、百折不挠的毅力,大胆改革、大胆创新,学校建成有特色高水平应用型财经大学的目标将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