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版           <上一版           下一版>           PDF版          手机版

手机版

312 >> 2016年10月31日 星期一  共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查询   往期查询  首页

【纪实广财】贴近社会需求,坚持走应用型发展道路

我校人才培养接地气,毕业生获好评

作者:本报记者 黄芊

正在加载...
  • 1/3

  • 2/3

  • 3/3

今年6月,省教育厅、省发改委、省财政厅三部门联合发文明确,今年遴选一批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试点学校,试点期为4年,并从政策、经费等方面予以倾斜。10月25日,广东省关于普通本科转型试点高校名单公布,我校作为省内多年二本高考录取分最高、毕业生就业率最高的学校,名列其中。

试点遴选虽然今年才启动,但其实我校对应用型大学建设的探索早已开始。“立足广东,面向社会,服务发展,努力建设高水平应用型财经大学。” 去年5月公布的《广东财经大学章程》再次明确了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校党委书记黄晓波说:“坚持走应用型发展道路,是广财大发展的根本战略。学校将坚定不移地走应用型发展道路,重点培养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事实上,我校创办30多年以来,一直致力于培养社会亟需的应用型人才。学校的学科和专业主要根据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智力资源的需求来设置。目前学校拥有的经、管、法、文、理、工、艺七大学科门类和57个本科专业,均与广东经济社会发展高度匹配,专业大多为应用型。建校至今,学校为社会输送了10余万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仅十二五期间,就培养了本科生27000余名,研究生约1800名。据统计,在经管法类毕业生中,2015年,我省本科毕业生中有5%毕业于我校,硕士研究生毕业生中有9.7%毕业于我校;2016年,我校经管法类本科生、研究生以及专业学位研究生占全省经管法类学生比例也分别达到4.59%、8.18%、9.85%。多年来,学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9%以上,在广东工作的占99%以上,近80%的毕业生在金融业、商务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八大领域就业。这些统计数据表明,我校在整个广东高等教育特别是经、管、法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上,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实验教学培养“复合”人才

我国传统教育长期以来“重理论,轻实践”,致使毕业生知识脱离实践,动手能力差,进入社会适应期长。为解决这一“瓶颈”问题,早在1992年,我校就开始探索经管类人才培养新模式。以实验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学校在国内率先开展模拟体验式实验教学,并在实验教学中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模拟体验式实验教学方式。

学生通过参与校内模拟实习,获得了对本专业和相关专业知识的系统理解和认识,大大缩短了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和进入角色的磨合期与适应期,解决了企业由于保守商业秘密,致使实习生无法深入、完整地接触企业的运作过程,使实习活动大多流于形式的问题。

经历过“实验教学”培养的学生,和普通课堂的学生明显不同,“好用”成了我校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现任职顺德某私企高层的毕业生丁沛如说:“当初我在校内进行的企业运作模拟实习,检验了相关学科基础知识,让我面试更为自信,走上工作岗位后更是如鱼得水。”

经过十多年的坚持,2006年,我校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成为全国首批两个经管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之一。2012年底,教育部“十一五”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验收专家组评价该中心:在国内率先实施的“校内融合、省内共享、国内辐射”“三位一体”的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实验与仿真实习教学平台建设取得突出成效。2013年,该中心再次获评首批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从今年开始,学校本科实验实践教学应修学分提高到占总学分的20%以上,经管中心满足了我校29个经管类专业和14个非经管类专业的实验教学需求。

尝到经管类实验教学改革的甜头后,学校在法学、人文、信息类学科也积极进行实验教学探索。学校以经管类实验教学改革为模版,集中整合法学、文学、工学、理学等学科的综合性实践教学资源,通过建立法学综合实验室、理工科综合实验室和人文传播实验中心,逐步构建起一体化综合实验与校内模拟实习教学平台,全面提升学校的实践实验教学工作整体水平。2009年,法学实验教学中心获批为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1年,人文综合实验教学中心获批为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2年,信息技术综合应用实验教学中心入选为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创新创业教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人创业,平均可带动5人以上就业。创业成功,既能实现个人理想,也为社会作贡献。我校90后校友吴志伟、陈晓亮、郑琦斌就是其中的代表。

吴志伟是我校2009级金融工程专业学生,2012年与同学陈晓亮、郑琦斌在校内创业园成立“艾晨斯”咖啡厅。经两年培育孵化,2014年6月艾晨斯公司在广州股权交易中心“青创板”挂牌上市。2015年5月6日,国务院在清华大学召开高校学生创新创业座谈会,吴志伟应邀出席,是全场唯一一个广东大学生创业代表。在成功创业后,他们不忘初心,第一站就回母校招揽人才。

3个90后创业合伙人并不是广财的特例。据了解,从2008年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到2009年建设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再到2012年成立创业教育学院,学校在推动学生创业教育上可谓不遗余力。目前,学校创业园共入驻企业40多家,吸引了近2000名在校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已立项建设1个国家级、18个省级和一大批校级示范多功能校外教学基地。

此外,学校还建设开放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学校从2012年开始将《创业基础》纳入通识教育必修课,面向全体本科生开设。根据创新创业教育规律,构建了涵盖通识类创新创业课程、专业类创新创业课程和开放式课程三种类别,包括通识必修、通识选修、专业必修、专业选修、综合运用必修和开放式课程(项目)六个层次,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副校长杜承铭表示,为了避免创业教育上的分散化和零碎化,学校在充分利用自身专业优势的基础上,整合多方力量,将创业教育系统化、平台化、实践化了。“我们希望学生能成为有创业基因的人,能通过创业教育提升自己的创新创业意识,为职业规划奠定坚实的基础。”

2015年12月,我校获评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校党委书记黄晓波说:“广财的创新创业教育应该说抓得比较早,基础比较好。接下来,我们要着眼于促进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创业成果孵化,进一步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让创业教育更好地推动学生就业和创业。”

校政企深度合作协同育人

“只有在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实践平台等各环节强化校政企合作、互利共赢,才能真正推进高水平应用型专业建设。”校长于海峰以我校税收学专业为例说。

自1986年,学校与省税务系统共建税收专业,双方从人才培养方案开始全程协同,一站式、订单式培养税务人才。办学之初,该专业就引入广东税务系统办公自动化软件和财务核算软件,并与税务部门同步更新升级系统,让学生“真枪实弹”实践实训。

1998年后,财税学院虽然不再为省税务系统对口培养人才,但是长期的合作已经形成传统。2011年,共建税务干部进修学院,紧跟税务部门及涉税部门的现实需求培养税务人才,形成了“共办共建”专业建设模式。学院从培养方案的制定、入学专业教育、教学内容的更新、案例与教材、教师与学生的业务实践到学位论文答辩的全过程多方位多环节与政企融合协作,进一步提升专业建设的水平。税收学专业被评为广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并被认定为广东省协同育人平台。

此外,法学院与广州公检法实务部门协同制定培养方案、培养师资、编制教材,共建企业法务、司法法务等实验班;会计学院与国内外多家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合作,充分借鉴国内外高校及国际资格认证机构培养经验和培养模式的优点,形成了专业教育与资格认证相结合、全英文教学体系与国际化交流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战训练相结合、科学研究与企业需要相结合的培养模式;金融学院也积极联姻银行、证券、小贷企业,在微金融、科技金融服务创新、教学及实践实训团队建设等方面深度合作。

校政企深度协同合作,促进了“专家学者进企业,业务骨干进课堂”的师资交流机制和“校政企共建共享,责权利对称匹配”的协同育人动力机制的构建,进一步提升了课程建设、专业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和与社会人才需求的匹配程度。

提到广财毕业生,用人单位大都赞不绝口,回答往往是:“好用,上手快,业务能力强。”据统计,近十年来,我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稳居全省高校前列,就业质量不断提升,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满意度高达90%以上。这正是我校坚持应用型大学建设定位,贴近社会需求,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校政企协同育人的结果。

当前,学校顺势而上,主动“拥抱”国家和广东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将进一步加快学校发展。校长于海峰说:“应用型大学不是降格,是办学思维、办学定位和办学模式的调整。学校要紧紧把握机遇,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把办学模式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浏览器,1280*1024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领伍科技
切换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