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经意间轻读《影的告别》,顿感鲁迅先生大作之深邃与锐利。此次能够拜读,实感荣幸。初见此文,只觉言辞荒诞不经,思绪错杂,实为庸文,难匹先生绝世之名气,惊艳之才思。再读数次,方才浅触丝丝缕缕文章内涵与真谛,顿感大家之言,诚然若此,睥睨当代,名副其实。或曰: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曰:然!至此,余亦有所想,不尽感慨萦绕于心,久而不散。姑妄言之,表余之志。鄙言其若垂髫者,见笑于大方之家,敬请原宥。
全文通篇以“影”为主,运用拟人的手法,以影的口吻向“形”告别。入梦之际,影轻轻地来了,彷徨于无地,又悄悄地离去。他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那有天堂,地狱与将来的黄金世界,只因不乐意,便也不愿。单薄不过一身,孑然不过一影,当彷徨于明暗之间,影做出了抉择。他不知安身于黄昏亦或黎明,姑且浅斟浊酒,踏上不归路,独自远行。沿途寒风凛冽,风雨飘摇,心中天寒地彻,雨雪霏霏。他独自彷徨,彷徨向了远方,直至被黑暗沉没,唯留一声告别的叹息。
文中的形与神皆来自鲁迅先生自身的分裂:“形”即现实生存的鲁迅,“影”即活在理想中的自己。“形”身处于黑暗动荡、人心沉沦的社会,无法逆转社会滚滚洪流大势,但“影”却渴望唤醒沉睡的灵魂,追求心中所向往的未来。那圣洁的天堂,堕落的地狱和将来的黄金世界皆是人心的幻影,“影”拒绝了自我麻醉,不愿在虚无的世界里徘徊和停留,执著于现实并为之行动。
此文作于1924年,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不难发现:《新青年》团体已分裂,“五四”已退潮,曾经的战友们“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遗下孤独的他,成了布不成阵的游勇,自然他此时的心境是灰暗的,如同“影”一般彷徨在明暗之间。“举灰黑的手装作喝干一杯酒”,表现了试图有所行动而又无奈的“影”,竟想以虚无的酒,来麻醉自己虚妄的存在,麻醉虚妄的存在中的苦闷,希冀能模模糊糊地在“不知道时候的时候独自远行”。尽管知道未来飘渺,仍不改初心,直步无地。除了黑暗与虚空,什么都没有留下。但他的赠品却不仅仅是黑暗与虚空,更是迷途中指向未来的引路明灯,光影朦胧却岿然不动。
“我愿独自远行,不但没有你,并且再没有别的影在黑暗里。只有我被黑暗沉没,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影”一开始拒绝了所有的一切,选择了黑暗,但在被沉没后却拥有了那世界。历经黑暗的孤独,黑暗的空虚,直至最后全身心融入了黑暗,与其说是黑暗淹没了影,不如说是影拥有了黑暗。寻觅黑暗,于黑暗中成长,也是一种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