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版           <上一版           下一版>           PDF版          手机版

手机版

315 >> 2017年01月05日 星期四  共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查询   往期查询  首页

运用系统思维把脉高校思政工作的“事、时、势”

作者:马克思主义学院 孙晓晖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这一论述是对当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性认识的精辟总结和生动诠释,很好地把握住了高校思政工作的本质内容、时代任务和方向大势。从宏观战略层面讲,高校思政工作是一个包含了行为主体、行为客体、行为环体和行为介体等各要素并具有一定内在结构的系统性工程。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创新高校思政工作,亟需运用系统思维把脉高校思政工作的“事、时、势”。

“因事而化”:行为主体要在内容设计上做到贴近实际和因材施教

系统具有鲜明的整体性、关联性、层次结构性、动态平衡性等特征。作为行为主体的高校思政工作者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运用系统思维,从不断运动变化的事物以及动态具体的实际情况出发,贴近学生的思想需求、心理诉求和知识要求,加强对高校思政工作的内容设计和体系创新。

一方面,要有全局意识、协同意识,注重高校思政工作的整体效果,聚合各项思政工作协调推进的正能量。应在发挥课堂教育主渠道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思想教育、新闻宣传和文化建设的关联性以及高校各门思政课之间的耦合性,切实做到协同推进,精心设计教育内容,科学转换话语体系,使各项思政举措在育人取向上相互配合、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实际成效上相得益彰。

另一方面,抓好思政工作要注意区分层次、整体推进,既要有顶层设计和总体目标,也要有具体的任务分解,做到“立教有体、施教有序”,避免板起面孔、空洞乏味。具体而言,要从不同大学生的情况特点出发因材施教,综合考虑其身份地域、成长背景、专业特点及兴趣爱好、思想特性等多方面因素精心设计施教内容。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要在理论讲授中创设情境、设疑导思。还要科学运用现代传媒和网络技术,采用案例、专题、纪录片、微电影等新形式新载体,将最具体、最现实及最能触动受教者心灵共鸣的东西及时增补进施教内容体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真正融入学生的头脑、心理和灵魂。有些思政工作者习惯于居高临下、单向灌输,内容设计缺乏整体筹划,工作方法不够灵活新颖,话语风格不够生动活泼,不仅陷入个人自说自话、教师和学生相互“为难”的尴尬境地,而且效率低下、效果不佳,甚至产生职业倦怠。这实际上与思政工作的内在规律背道而驰,也将一项原本可以赢得“满堂彩”的工作变成悲壮难堪的“苦差事”。

“因时而进”:行为环体要在时代发展中树立问题意识和实践导向

最新发布的《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大学生在校人数达到3700万,世界第一。2010年至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教职工总数从215.7万人增加到233.6万人。高校是知识分子的集中地和大本营,在思想上紧紧抓住近4000万知识精英的关键“多数”,是思政工作的中心任务。思政工作的行为环体,就是从其所处的背景环境、时代任务出发进行发展创新,这要求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树立问题意识和实践导向,与时俱进推进思政工作。

一方面,要在把握教书育人规律的基础上树立问题意识。毛泽东说过,“什么叫问题?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所处的世界就是一个问题世界。问题可以反映时代的声音,可以理清前行的导向。事实证明,增强思政工作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最关键之处就在于善于发现、分析、提炼、讲透当今时代的问题“真相”,摈弃学生“不明真相”的说教思维,用讲故事的方式讲清道理。

另一方面,要在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树立实践导向。即要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内在功能,在思政教育中确立实践标准、增加实践权重、提高实践份量,使学生真正掌握理性解读社会、科学关注国家、正确认识世界的根本思想方法和实践方法。具体而言,可以考虑通过PPT展示、辩论赛、演讲赛及拍摄微电影、表演情景剧等多样化的课堂展示方式,使学生形成自我学习、自我探究、自我理解的良好习惯,在课堂参与中将相关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与此同时,充分利用实践教学平台和相关资源,设计实践教学主题,鼓励学生组建社会实践调研小组,利用课外、周末和假期时间走出课堂、走向社会。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找准与大学生思想的共鸣点、诉求的交叉点、利益的汇集点,找出行为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做到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用生动的方式引导人,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鲜活的事例说服人。

“因势而新”:行为介体要在价值导向上坚持立德树人和经世致用

高校思政工作的行为介体,主要指其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所面临的发展形势,以及由此所决定的工作方法和总体方向。在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多元社会思潮暗流涌动、不同文化之间交流交融交锋日益增多、网络社会不断延伸、全球化时代已然来临等复杂背景和深刻境遇下,时刻明晰思政介体的价值导向,就是要使思政工作在方法上不断推陈出新、在方向上始终坚定不移,真正契合当下形势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

一方面,工作方向上要坚持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古人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突出强调了高校立德树人的极端重要性,如同一股涤荡浊气的清流,敦促高校思政工作者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我们既不能培养无才无德的废品,也不能培养有德无才的次品,更不能培养有才无德的危险品。全体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深刻认识到,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是推动民族复兴的高校。思政工作的改革创新,每一步每一刻都不能离开这个根本。不仅要让思政课教师成为优秀的“红色牧师”,也要构建“大思政”格局,使其它各类课程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互联共进。所有教育工作者,不管是不是党员、无论有没有党职,都要言党、爱党、忧党、为党。

另一方面,工作方法上要坚持经世致用的价值导向。古人言:“载诸空言,不如见诸行事”。要改变一些学生对思政理论课“假大空”的错误看法,最根本的是要改变自身的教学工作方法,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交流、变显性说教为隐性启发、变简单生硬为循循善诱,讲述中国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塑造中国好形象,使学生思政工作能够切实做到“学到心里来,走到外面去”,最终使学生能够做到无论课内课外、不管人前人后,都能真听、真懂、真信。

不如总在途中,于是常怀希冀。思政工作没有“暂停键”,必须成为常态化的系统工程,不断推进、深化、提升。作为一名普通的高校思政课教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既深受触动、倍感压力,觉到身上的“任务更重、责任更实、要求更严了”,同时也深受鞭策、备受鼓舞,感到加强和改进思政工作的“方向更准、腰杆更挺、底气更足了”。“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只要我们不忘初心、努力探索,就一定能迎来高校思政工作的春天!

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浏览器,1280*1024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领伍科技
切换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