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广财大第一次党代会专题| 人才立校提升创新服务能力 科研强校助推经济社会发展

2017-12-18 15:48:34
科研党代会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在京发布《中国智库综合评价AMI研究报告(2017)》,我校国民经济研究中心荣登“中国智库综合评价核心智库榜单”,成为全国5家“高校智库B类——普通高校经济领域”核心智库之一。今年10月,我校联合广东省商业经济学会、广州商业总会等单位发起成立的“华南商业智库”入选首批15家广东省重点智库。这是学校长期以来坚持“求真、致用”科学研究理念,发挥自身优势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重要体现。

作为应用型财经高校,学校立足广东,坚持需求导向和“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社会服务理念,紧密结合广东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热点问题开展研究和服务,发挥学校作为社会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

第五次党代会以来,学校狠抓重点学科、重点人才、重点平台、重大科研项目建设,实现人才引进和师资队伍建设的新发展,实现重大科研项目的新突破,协同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再上新台阶,更好地服务广东经济社会发展。

 

着力外引内培,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人才资源是高校发展的核心资源,优秀的师资队伍不仅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有力保障,更是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五年多来,学校坚持“人才立校”发展战略,注重引培高水平学术领军人物和优秀中青年人才,积极实施“学位提升工程”“国内外名校访学工程”“重点教师培养工程”“青年教师社会实践计划”等,师资队伍整体层次和水平得到较大提升。

2015年,学校以百万年薪在全球范围内公开招聘“南岭学者”,通过提供科研启动费、安家费和购房补贴,安排配偶工作等政策招揽高层次人才,受到社会广泛关注。“近年来国内对顶尖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学校重金引进有影响力、有竞争力的学者,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表现,是积极有效的举措。”“南岭学者”青年拔尖人才蔡卫星表示,在近年来财政并不宽裕的情况下,学校开出如此优厚的待遇和薪酬条件,可见建设高层次人才队伍的魄力和决心。五年多来,学校引进“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培养对象1人、聘任“珠江学者”3人(其中1位同时是“长江学者”)、引育“南岭学者”7人。

在大力引进高水平学术领军人物的同时,学校特别重视人才梯队建设,对具有学术发展潜力的中青年教师给予重点培养,为其搭建成长提升平台。2013年,学校打破传统聘任模式,启动“卓越青年教师”计划,聘任业绩成果突出的青年教师为“卓越青年教师”校长特聘教授。不讲学历、不讲资历、不讲职称,业绩突出的“初生牛犊”也能享受教授应有的学术和工资待遇。2014年和2015年,学校先后创建了“广东财经大学国际化师资海外研修基地”美国佩斯大学站和澳大利亚西澳大学站,每年选派约40名优秀中青年教师进站研修。

五年多来,学校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明显,1人获评“珠江学者”特聘教授,12人获评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获评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获评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4人获评财政部全国会计领军(后备)人才,21人获评广东省高校“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省级培养对象,2人获评“广东省特支计划”青年文化英才,还有广东省教学名师5人,省市“十大中青年法学家”4人。

 

依托重点平台,打造科研创新团队

实现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零的突破,获得2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立项;在SSCI 1区期刊发表论文2篇,在CSSCI期刊发表论文20多篇;在《中国社会科学报》《南方日报》等发表具有广泛影响的文章10多篇,其中《“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6年1月2日发表在《光明日报》理论版,2017年8月5日获中宣部通报表彰,并获高质量论文资助;出版《广东深化改革的主攻方向、重点难点和有效路径》系列丛书;承担省自然科学基金、省打造“理论粤军”等省部级课题和省商务厅、市社科规划办等市厅级课题10余项;咨询报告获广州市委书记任学锋、广东省商务厅厅长郑建荣等领导高度肯定性批示……自2016年立项建设为省级创新团队,不到两年的时间里,黄晓凤带领的区域经济协调与可持续开放发展创新研究团队就取得了亮眼的成绩。

五年多来,学校像这样的创新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学校以重点机构和平台为依托打造高层次科研创新人才队伍,不断加强团队建设力度。每年投入数十万元基本运行经费,为每个实体机构配备学术团队、首席专家以及专门的管理人员,健全完善了相关管理办法和制度建设,并对其取得的优秀科研成果进行奖励,充分调动团队积极性。区域经济协调与可持续开放发展创新研究团队就是依托国民经济研究中心平台打造的创新团队。

国民经济研究中心2008年获批为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拥有国民经济学省级优势重点学科,并入选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国民经济研究中心特色新型智库建设项目,依托中心建设的“开放型经济创新研究中心”是首批十大“广东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之一。近年来,国民经济研究中心已凝聚了一批优秀的创新群体,产出了一系列标志性的科学研究和决策咨询成果,充分发挥了特色新型智库咨政建言、理论创新、社会服务等重要功能。

学校大力引进高层次学术领军人物,极大地引领带动了团队建设和科研发展。2016年,学校引进的南岭学者“杰出人才”聂普焱以第一作者发表在《Applied
Energy》上的论文“How to Subsidize Energy Efficiency under
Duopoly Efficiently?”入选ESI全球TOP
0.1%热点论文( Hot papers),实现了我校在ESI高被引论文、热点论文零的突破。

作为依托广东省首批协同创新平台——珠三角科技金融产业协同创新发展中心建设的省级创新团队负责人,聂普焱带领的产业金融创新研究团队也取得了骄人成绩。接受采访时,聂普焱表示,团结高效的科研队伍是他攀登科学高峰不可或缺的左臂右膀。随着社会与科技的发展,单个研究人员的影响力与竞争力越来越小,团队作战往往比单打独斗效率要高得多。要构建高端与特色并重的学术团队,以团队建设促进学校科研发展。

2016年,学校实施了青年科研创新团队建设计划,遴选确定了首批12支青年科研创新团队,为每支培育团队提供6万元团队建设经费,为每支攀登团队和杰出团队各提供30万和50万绩效奖励经费,着力打造具有较强学术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团队,实现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创新体制机制,学术研究多项突破

五年多来,学校科研项目立项数增长迅速,项目结构与类别不断优化,项目经费大幅提升,科研总体质量有了较大提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实现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教育部社科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立项零的突破;共获科研项目1382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02项,增长148%;在核心期刊公开发表论文1771篇,增长275%,实现了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科学》和《经济研究》发文突破,被三大索引收录论文274篇,增长126%;获科研经费1.41亿元,增长194%;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共32项,增长60%,实现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的突破;《广东财经大学学报》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和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可以说,学校五年来的科研发展已经基本实现了从数量增长到质量提升的转变,正逐步向高端化、国际化、多元化、社会化方向迈进。”经济学院院长兼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黄晓凤谈了自己对近年来学校科研发展态势的切身感受。

副校长邹新月表示,科学发展理念的贯彻、科研机制体制的改革创新、科研生力军青年团队的培育、省级平台的引领示范作用对推动学校科研发展尤为关键。其中,科研机制体制的改革创新是大多数教师感受最深的变化。五年间,学校修订出台了《广东财经大学科研奖励办法》等17个文件,重奖重大科研项目并配备专职科研助手、加大重点平台建设的扶持力度、改科研项目配套为科研奖励、培育青年科研创新团队……通过制度改革和机制创新,引导和激励教学科研人员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充分释放人才活力,营造有利于科研水平提升的环境氛围。此外,为创新科研经费管理机制,学校修订了相关财务管理制度,实施项目负责人制,简化科研项目经费审签程序,节省了教学科研人员报销科研项目经费耗费的时间和精力。

从个人到团队,从项目到成果,学校对科学研究奖励的力度在广东省内位居前列。邹新月表示,“学校即将出台具有阶段性、替代性、激励性、动态性的《广东财经大学优秀科研人员激励办法(试行)》,淡化身份和职称,将动态业绩同津贴挂钩有机结合。可以说,学校科研激励机制已基本形成体系。”

 

校政行企协同创新,助力经济社会发展

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召开当天,商贸流通研究院院长王先庆与华南商业智库的骨干成员、专兼职科研人员聚集在一起学习十九大报告,聚焦报告中与商贸流通相关的内容,结合研究基础和专业优势确立了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与高水平商贸流通体系建设等五大相关研究课题。王先庆说:“这是我们智库的职责和使命。未来我们将紧扣十九大精神,全面开展相关课题的调查研究、决策咨询,形成成果,发出广财大的声音。”2015年,我校联合广东省商业经济学会、广州商业总会等单位,以广州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广州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发展研究基地为依托,发起成立了“华南商业智库”。智库积极探索“互联网 + 智库”新模式,以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城市商圈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决策咨询为切入点,团结分散在华南商界各领域的商业精英,推进理论实践创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为华南及国内外各界提供全方位、高水平、有特色的专业咨询顾问服务,在商贸决策咨询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于今年入选省重点智库。

一直以来,学校坚持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注重产学研结合,整合校内外创新资源,大力推进与其他高校、科研机构、行业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合作,搭建协同创新平台,努力在科研成果转化、政策咨询决策、业务培训指导等方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在今年3月召开的“聚焦金产融合·促进投资发展”交流会暨广东省投资发展促进会2017年年会上,校长于海峰表示,广财大、企业、政府进行“政产学研”结合能切合实际地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广财大在产业发展、金融创新、企业家培养方面实力强劲。

“中小型科技企业发展潜力大,微金融、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但资金短缺是它们成为‘独角兽’的最大阻碍,解决问题的相关研究缺乏。”为此,学校与广州银行、佛山高新区等联合成立“珠三角科技金融产业协同创新发展中心”。中心主任彭大衡表示,中心将微金融与科技企业融资等作为主要研究方向,解决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融资问题。2014年,中心入选首批省协同创新平台。

在广东经济社会发展主领域,学校全面对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点难点,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投入大量资源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及其他产学研合作平台的发展。五年多来,学校建设了“广东财经大学瑞华审计研究院”“南沙自贸区科技金融创新发展基地”“广东地方公共财政研究中心”“开放型经济创新研究中心”“广东财经大学与瑞典乌普萨达大学共建的科研合作创新平台”“广东旅游产业集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等协同创新平台,科研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2016年,学校应用型科技研发项目实现重大突破,教师黄光主持的《基于大平台大数据的广东行政事业资产智能化综合管理平台研发与应用》获省科技厅立项,资助资金达300万元。林洪教授主持为广州把脉献策的项目《提升广州城市软实力与增创广州发展新优势研究》立项,是学校首次中标的广州市市长圈定课题。这些新突破表明学校科研水平和应用能力再上台阶,也是学校抓重大科研项目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新成果。

此外,学校专家学者发挥专业特长,积极参与社会调研,为政府部门和行企业出谋划策,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63位专家学者受聘为各级人大和政府立法顾问、财经顾问、决策咨询顾问和应急管理顾问等;牵头起草了《广东省社会科学普及条例》《广东省市场监管条例》等多项重要地方法规,《广东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报告》等多项研究咨询报告获省主要领导批示。

以教育培训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是学校服务社会的一种方式。学校整合学科、专业、师资等方面优势,大力开展广东省内财政、税务、工商等政府部门干部培训和行业企业培训,形成具有良好社会效益的品牌。其中与广州市地方税务局合作共建的税务干部进修学院,2012年以来共承担培训班147期、开办241个班,培训15474人次。

“我校自开办之初,就一直坚持政校行企合作办学,服务广东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更将‘立足广东,面向社会,服务发展,努力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应用型财经大学’作为办学定位。”校党委书记黄晓波表示,学校将进一步以广东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强化科研团队建设和研究方向凝练,搭建校政行企合作平台体系,着力引导科研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升协同创新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为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摄影:
作者/通讯员:黄芊 蒋晓薇 | 来源: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 编辑:蒋晓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