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幸福指标体系应该明晰几个问题

2011-04-26 14:33:22

自从3月31日幸福广东指标体系编制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开面向社会公众征求对幸福广东指标体系框架的意见以来,上网点击搜索“幸福广东指标体系讨论”的词条,可以看到,到目前为止,大概有77万条记录,可见社会公众的关注度和参与度极高。省委十届八次全会明确将“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作为“十二五”规划的核心,“幸福”这个看似简单实则内涵丰富的概念,立刻成为一个热词。从一个政党的执政理念和政府中长期规划的奋斗目标,演进到黎民百姓可以感触、评价的幸福广东指标体系,并围绕指标体系框架向社会公众征求意见的思路和做法,既是开全国之先河,也是民主政治的一大进步。笔者认为,理解和评判幸福广东指标体系,应该明晰以下问题:

幸福为什么要用指标体系来反映

从个体主观心理体验,到个体幸福感,到国民幸福,再到幸福指标体系,或许对研究者来说是件很自然的事情,不就是观察、测度、描述和反映幸福嘛?但是对公众而言,首先要通俗地理解这些概念和专业性的术语,然后才能提出对指标体系的意见。不然的话,征求社会公众的意见就会变成征求所谓专家的意见了。因此有两点需要说明:

一是幸福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幸福可以划分为物质幸福、社会幸福和精神幸福,这些我们就称之为对幸福体验所表现出来的属性或者特征。比如收入的高低能够反映幸福程度,收入就是我们讲的幸福的一个“特征”(可以用数值度量);再比如情绪高低也能够反映幸福程度,那么情绪就是幸福的一种“属性”(只能借用文字说明)。特征也好属性也罢,它们都有一个名字(如收入、情绪等等),这个名字就叫做“指标”。

二是既然幸福的内涵非常丰富,那么反映幸福的特征属性(即指标)肯定就很多。如果我们可以将这些幸福的特征属性关联起来,形成一个由若干指标构成的能全面说明幸福的有机整体,这个整体就是今天我们专指的幸福广东指标体系。清楚了这一点,就会知道评判这个指标体系的基准,就是看它是不是能够科学、全面、切合实际地反映幸福广东的内涵,对公众来说才能理解评判完善指标体系的标准在哪里。

幸福广东指标体系为何要分成主观和客观两大类

从编制和运用幸福广东指标体系的目的看,不外乎是以下几方面:一是作为省内“十二五”时期各地级市业绩考评尺度,二是与兄弟省市比较,三是作为编制幸福广东指数的基础材料,四是省委、省府了解民情舆情的“晴雨表”。这些目的目标之间在主观和客观上的跨度差异是很大的。目前的指标体系框架,贯彻了互补性设计思想,将其独立划分成客观指标体系和主观指标体系两大类,前者称为“建设幸福广东评价指标体系”,突出反映各级政府围绕建设幸福广东改进有关工作,增强民生福祉的情况;后者称为“广东群众幸福感测评指标体系”,用于反映群众对幸福广东建设实现程度的感受。这个指标体系的设计,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和求真务实的精神。

幸福广东指标体系为什么要分级要赋权

幸福广东指标体系中的客观指标体系包含了两级指标,其中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50个。一级指标包括就业和收入、教育和文化、医疗卫生和健康、社会保障、消费和住房、公用设施、社会安全、社会服务、权益保障、人居环境等10个方面。主观指标体系则是针对个体设置能综合成整体幸福的总体评价指标,下设个人发展、生活质量、精神生活、社会环境、社会公平、政府服务、生态环境7个一级指标和35个二级指标。并且,客观、主观指标和一级、二级指标都赋予了不同的权重。

笔者认为,除非统计学者、核算专家,除非知识渊博、无所不及,既然要征求公众意见,当下先要让公众知晓为什么指标要分级、要赋权,然后才谈得上请公众对幸福广东指标体系品头论足。

如果作一个通俗解读,关于指标分级,我们不妨把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理解为“面”和“点”、“观察”与“测度”的关系。像就业和收入、教育和文化、医疗卫生和健康等这些一级指标就是“面”,但是它们太笼统,是个方向性的东西,不能直接刻画、测度出来,必须落实在“点”上面。而成为“点”的要件就是“点”要能够测度、统计。像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等就是如此的“点”,称之为二级指标。显然,一级指标与反映幸福的领域相关联;二级指标隶属服务于一级指标,与测度幸福程度相关联。

关于给幸福指标赋权的问题,通俗地说就是对反映幸福的指标确定它们的重要程度差异。但有一个问题很多人未必知晓,就是赋权的根本目的在于利用幸福广东指标体系最终得到一个综合的指标来反映总体的幸福状况,而大家时常念叨的“幸福指数”就是这样一个指标。

(南方日报2011年4月24日刊登)

作者/通讯员:南方日报 | 来源:暂无 | 编辑: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