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周末的晚上,终于有了一个完整的时间段可以看一场电影,看着早早写好的电影清单,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肖申克的救赎》。带着满满的期待点开,果然,经典能够穿越时空,给每一个欣赏它的人带来无尽的思考。
电影讲述了一个因冤案入狱的银行家安迪被判终身监禁后,在肖申克监狱给一群狱友自由与希望的救赎的故事,最终安迪用二十年的时间离开肖申克的高墙,重获自由。
电影的大部分情节都发生在肖申克监狱里,没有一丝拖沓,最为巧妙的地方在于导演反复运用同一场景来表述,但其意蕴却能层层深入。反复出现的宗教训条“上帝的审判总是比法律来的还快”,贯穿了整部电影里瑞德接受假释审讯的场景:从前两次的阿谀奉承到最后的真心悔悟。还有那栋老旧的酿酒坊,同样是出狱人的暂时避难所,不同的是,老布选择在这里终结生命——长达五十年的监禁已经让他对高墙以外的世界无所适从。而瑞德,则接受了安迪给他的最终救赎,到一个无人的海岛过着无拘无束的生活。
当欲望被克制时,才能显出人格的高低。
在肖申克监狱,别说欲望,哪怕是正常的诉求,也被认为是大逆不道,一包香烟就已经是监狱里的奢侈。因此,肖申克里的绝大部分人物都认为“希望”是个危险的东西,或者说在监狱这种地方,希望是个可有可无的东西,他们最终都难逃像老布一样被彻底改造的命运。安迪则不然,在高墙之下,他依然不泯希望,用一把小锤子挖出一条通向高墙之外的通道,在雷电声的掩护下敲碎下水管道,边呕吐着边爬完长达五百米的下水道。
有些鸟儿是注定不会被关在笼子里的,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
在滂沱大雨中,他不停地嘶吼和呐喊着。20年来的隐忍、委屈、痛苦,在爬出管道的那一瞬间被尽情释放,与老布出狱时的无所适从形成了鲜明对比。显然,安迪从来就不属于肖申克,他的灵魂自始至终都在高墙之外,也就不存在被彻底改造一说。相反地,他改造了肖申克,让狱友们能像在修缮自家房顶一样干活,惬意地喝着啤酒,大胆地放着《费加罗的婚礼》,让被规则化的肖申克监狱里的人们接受音乐的洗礼,甚至让他们有了受教育的可能,建起了监狱图书馆。从安迪到肖申克的那一天,肖申克便因为他的到来而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安迪对于生命的执著和自由的渴望深深地影响着肖申克里的每一个人。对于他们而言,“相信希望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救赎。
那么,我们呢?社会的高墙,无形地存在着,体制下看似规律地生活着的我们,似乎到了一定的年纪就自动丧失了追求梦想和自由的可能。所以当人们看到四十岁放弃工作去考研、五十岁还想登上世界最高峰的人们时总是惊呼:一把年纪了还干这么多事,搞那么多玩意儿干嘛?安安稳稳地工作,照顾家庭不好吗?仿佛在他们眼中,家庭和工作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宿命。他们建起了心中的高墙,不允许自己出去,也不愿看到别人出去,因为在这座肖申克里,自由是需要被牺牲的,而且是一种光荣的牺牲。他们以此为傲,在舒适圈的教化中失去了自己而不自知。
跳出舒适圈,的确是需要勇气的,但需要更是信念和坚持。就像安迪在无尽的肖申克的黑暗当中完成一场浩大的救赎,靠的绝不仅仅是孤注一掷的勇气,对等到黑夜翻面之后会是新的白昼的希望,支撑着他用一把小锤子凿开监狱的铜墙铁壁,再用20年的时间挖通一条去往高墙之外的路。我们也是如此,人生没有那么多的理所应当和条条框框,更不应该在所谓社会的打磨下放弃了追求自由和自我的可能性。
高墙内外,要么汲汲而生,要么汲汲而死。但仰望星空是权利,追求自由是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