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带我重新审视走过的路

2021-10-14 15:14:37

在没有修读《中华文化名家选讲》这门课以前,我从未想过《孙子兵法》会以这样一个全新的面貌出现在我的精神世界里。在此之前,我虽然从小就在耳濡目染中认识了这本典籍,但其实我对它的印象一直停留在那几段生硬而又冰冷的介绍中:《孙子兵法》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髓独到,逻辑缜密严谨,是世界军事文化中一颗璀璨之星。“可是,这与我又有何干呢?”我不止一次在心里这样想:“军事思想?我总不可能去带兵打仗吧。”我记得那些脍炙人口的佳句:“不战而屈人之兵”“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但也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然而,这个转变发生在那个燥热不安的星期三。老师正在讲解“善战”之“庙胜”,由此延伸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我看着PPT上那几行文字,不知怎么就回想起之前的一次英辩早训。那天的例训任务是观看一部电影中的演讲片段,然后我们对此进行模仿。电影讲述的是前英国首相丘吉尔在面对是成为第三帝国的傀儡,还是与世界人民站在一起来共同反抗法西斯的抉择中毅然选择了后者,并通过英国国会下议院发表演讲,鼓舞了英国以及同盟国的无数民众,最终赢得敦刻尔克战役的胜利,带领英国走出危机的故事。当时的我草草看完这个视频,内心并没有多大感触。而当黑板上那一行描述“治道”的文字映入我的眼帘时,一种奇异的感觉突然涌上了我的心头。似乎是冥冥之中的一种缘分,在PPT播放到下一页时,上面显示的竟然正是电影《至暗时刻》的内容简介。

是思想的互通吗?还是时空的交汇?我就像被摁下了双声道播放模式的按钮:左边是老师讲解“庙胜”的声音,右边却是嘶哑而掷地有声的“we shall never surrender”的呐喊,更奇怪的是这两种声音并不冲突,而我甚至十分清醒。这种体验太新奇了!我忍不住开始回想高中学过的那段二战的历史,不同于以前机械地背诵历史事件的意义作用或影响,我第一次感受到,短短的文字竟有如此厚重的力量。我也好像真的理解了什么叫“我们绝不屈服。”

我是那种“典型”的文科生——数学学得一般,喜欢语文英语,所以高中分科的时候我也是毫不犹豫选择了文科。但渐渐地,我发现自己好像掉入了好高骛远和理论重于实践的怪圈,我不知道这样形容是否合适,我能流利背诵多篇古诗文,能默写出很多好词佳句,也知道不少历史知识,却始终有种踩不到实地的感觉。鲁迅先生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我不懂为什么“有关”,我感觉自己空有一些知识,只是卖弄情怀罢了。那些思想轻轻地向上飘,又重重地往下落,但它没能成为我的一部分。即便读了这么多年书,我也无法真切地感到内心的充实和丰盈。这个问题困扰我太久,甚至让我开始质疑自己学习文科的意义。所以可以想像我那时候为什么会如此震撼,醍醐灌顶也许真的只需要一句话,一句话就够了。

从“庙胜”到后来的“全胜”“必胜”“知胜”“速胜”,每次讲到新的句子,我都如饥似渴搜寻它的译文,想要找到那些我记得但又称不上真正意义上记住的人和事的影子。在此之前,我并不知道传承至今的传统文化还能这样运用解读,越探索,越是感到喜悦。二战历史、中国的大国外交、疫情下的华夏等,我都能从中找到《孙子兵法》的影子。

《孙子兵法》教会我的并不是什么深奥的大道理,但它提供了一个让我与数千年前的先哲对话的机会,使我能够从更深的层次思考一些问题。尽管今天的世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但《孙子兵法》中所蕴含的意义是跨越时空的。即便隔了几千年的时光,那些凝练的思想仍然能点醒我。曾经那些听过的不明所以的故事,看过的镜花水月般的风景、走过的不甚清晰的路都渐渐明朗起来。

我不禁又想起以前遇到的一些挫折,《孙子兵法》也能拨开那些青春期的迷茫吗?但结果是,我本想探究它,却反被它治愈了。它告诉我当面对挑战时,与其一味地担忧,倒不如首先制造不可被敌战胜的条件,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进而等待可以战胜敌人的机会。因为完美无缺是几乎不可能的,我们尽力做到对可控因素的绝对把握,就已经在成功的道路上迈出极大一步。由此延伸到未来的思考,无论是选择实习走入社会还是继续考研深造,都是如此。先胜与速胜论告诉我,战争要取得胜利,必须处于先胜的地位,并且应该速战速决。同时,要主动进攻,深入敌方,用最短的时间夺取最大的胜利。拖延症一直是我学习生涯中的很大的障碍,其实有时候我并不是不想行动,只是心里总有一个声音告诉自己:“没关系还有时间,会来得及的。”然后惰性不断增长,到最后只会手忙脚乱地赶最后期限。我不由得想起课上老师讲过的二战德国的“闪击战”,空有大道理其实是很难有说服力的,尽管我们知道它是真理,但只要它有足够的实例支撑,我们能从中发现逻辑联结,它自然就具备了震撼人心的千钧之力。

感谢《孙子兵法》对我直接的或间接的那些影响,也感谢老师不是浅尝辄止地释义,而是带我们挖掘深层的意义,给我带来了意料之外的惊喜。高中时期写过很多作文,都是“戴着镣铐的舞蹈”,我并不是很喜欢那种写作的方式,它很难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即便“跳”得再好也只是困于一隅之地。然而这篇感悟可以说是我这些年写的最流畅的一篇文章,提笔之时,思绪如泉水般涌出,当文字一个接一个跳出笔尖的时候,我莫名感到一种释然,写作确实是可以很快乐的!虽说是要写一篇感悟,但这篇作文更像是记录了我一些心路历程的日记本,颇有四不像的意思在里面。但也许一些真切的感受本来就是很难言传的吧?

接下来一定还有许多未知、迷茫,可能时常跌倒,但我想,我不会再害怕了。

(本文乃《中华文化名家选讲》课程思政的教学成果之一,指导老师:人文与传播学院万静)

作者/通讯员:2020会展经济与管理1班廖怡筠 | 来源:人文与传播学院 | 编辑:蒋晓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