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浪漫

2021-10-20 11:10:50

杜甫,生活在盛、中唐之交。当时安史之乱,山河破碎,他心怀国家和人民,写出了很多现实主义诗篇。他敢于直面现实,揭露真相,嘲讽时事的同时流露出对穷苦人民的深切同情。我们常说,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但上大学后,我发现杜甫其实也是很浪漫的。何为浪漫?狭义上的浪漫,指“对现实世界不满,对未来充满期望和追求,理想远大,不甘堕落的个人英雄主义”;广义上的浪漫,指“美好与唯美,生活富有诗意,充满幻想,乐观主义”。

我们先从杜甫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节选)来看看他的浪漫: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这首诗是杜甫中年的作品。天宝五载,他怀抱政治理想来到京城参加科考。韦左丞指韦济,时任尚书省左丞,他很赏识杜甫的诗。“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杜甫说自己年纪轻轻就被邀请参加国宴。如果这是真的,我们可以想象杜甫一定是意气风发、昂首挺胸、充满自信地迈上国宴的台阶;如果这是假的,我们可以理解为是在面试官面前的夸耀,虽夸张但自信。“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我们小学时就学过,那时我以为这是杜甫称赞或告诫别人的话,但是到了大学才发现这是杜甫赞美自己的话,何其洒脱豪迈!再看下面两句:“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为邻。”杨雄是汉赋的代表人物之一,子是传说中“才高八斗”的曹子,李邕和王翰都是当时著名的诗人。不惧与这四位名士相提并论,可见杜甫的自信。正值中年的杜甫对建功立业有极大的渴望,对自己的能力有充分的自信,正如诗歌的最后四句“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是诗歌最出彩的地方,是杜甫沉积在内心的理想抱负在一瞬间的喷薄而出。“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情绪高涨至顶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表达了杜甫辅助君王治理天下的理想。可以说,这个时期的杜甫,在豪放和疏狂上,不输李白。

再看杜甫的《春日忆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李白和杜甫的相遇,是“太阳与月亮的碰撞”(闻一多)。这两位诗坛上的巨人,虽然在年龄上相差了十一岁,却不妨碍他们成为忘年之交。杜甫三十三岁的时候在洛阳结识了“赐金放还”的李白,他们曾有过一段“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杜甫《壮游》)的快意生活。在《春日忆李白》中,前四句一气呵成,极尽对李白的赞誉。它并不是说李白的诗歌兼有庾信的清新和鲍照的俊逸,而是称赞李白的诗歌在清新上超越了庾信,在俊逸上超过了鲍照。而在另一个方面,这也反映了杜甫对自己才华的肯定——他能欣赏李白的才华,并且知道他的诗好在什么地方,好到什么程度。这四句表面是称赞李白,深层又似是杜甫自己的写照,即“又不似称李白诗,亦直公自写照也”(李调元《雨村诗话》)。“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立足于现实,巧妙地把不同的时空自然地融进同一个时空里。“渭北”指的是杜甫当时在长安一带,“江东”指李白所在的江浙一带。杜甫将看似没有联系的两个空间联系在一起,为我们铺设了一幅广阔的画面:我在渭北独自对着春日的树木,而你在江东远望那日暮薄云。有回忆的美好又有分离的苦涩,他们两人的处境就像电影里的镜头一样,呈现在我们面前。“春树”和“暮云”本来是平常的景物,在这里被赋予了相思的情感。这两句诗看似平淡,但是极具深意——最好的思念就是,我在思念你的时候,你也在思念我。这两句体现了杜甫思想的飘逸和自由,真诚感人,成为全诗最打动人的地方。最后的两句“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杜甫期望能再次与李白饮酒论诗,这不仅体现了二人的深厚情谊,我更看到的是杜甫的自信。他仰慕李白,但是也有和他平起平坐、讨论诗歌的信心。虽然二人分隔两地,但终有一天他们会并肩坐下来饮酒论诗。多么自信!多么豪爽!

浪漫主义,“它不是按照现实生活本来的面貌,而是要求按照作者自己希望的样子去反映生活,用奔放的语言,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去表现。”

在杜甫的诗中,我们读到了光荣与梦想、自信与豪迈。这就是杜甫的浪漫。

 

(本文乃《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Ⅱ》的教学成果之一,指导老师:人文与传播学院万静)

作者/通讯员:2020级汉语言文学一班容琳 | 来源:人文与传播学院 | 编辑:蒋晓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