苇的哲学

2022-04-13 11:03:14

读到“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的时候,我刚巧看见极澄明的天地,秋天的芦苇在时而剧烈,时而轻巧的风里,飘飖自在,悠然自得。

他看似细瘦无力,却始终是那副模样。

风强,他便伏于临水的柔软土地上,倾听大地累世累代厚重的声音;风弱,他便纤纤站立,像个上了岁数满腹经纶的瘦老头,背着手,临水而望,阅尽浮生。

他不急躁,平静踏实,柔弱自守。寒风压不垮他,盛阳也没有使它灿烂,他永远都是那副垂着头思考的模样。

与芦苇相反的是一棵树,盛阳时,他绿意盎然;而今,秋天的肃杀使之枯槁,败叶摧折飘零。

恰如世俗奋进,世人刚强好胜,居高处时自矜自大;不能如愿时,则终刑己至穷途陌路。

在这个和平安定的年代,许多人失意,对生活不满,很多时候并非是挫折使人颓丧,而是他们生活在与别人的观照中。他人是一面镜子,终照见己所不能,己所无有。他人是奋进的目标,亦是对手,亦是桎梏。

曾经我也是追赶他人步伐的人,无法看清他人与自己的关系,因此囿于成见。情绪,并不能使自身进步。

很多时候我们能看到的只是别人的灿烂,别人的聪明,别人的成就。却忽略从自己身上寻找坚持、积累与笃行的品质。

社会意义上的成功不能表示一个人成大器,而处于温吞弱势地位的人,也并非是不成气候的。大多数人都不是最富有的,不是最聪明的,不是最有担当的……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本心,是他在茫茫人世里如何立身,并且矢志不渝地前行,就像孔子寻道,知其不可而为之。

我是个并不怎么聪明的人,很多事情不能达到自己的要求,但是我总是能将自己学到的道理和知识在恰当的时候拿出来晾一晾。 

还记得初中的时候,我的成绩并不是十分好。我不聪明,所以一直都是老师要求背诵的就背诵,老师要求默写的就默写,从来没有从试卷中分析考试。

我一位同学十分聪明,在同学们都抱着老师给的范围埋头复习的时候,她并没有十足的紧迫感,只在平时写作业的时间范围内稍加复习,余下还有时间阅读课外书籍。有一次,复习交流的时候,她说,“不是所有都要复习,我猜有几题肯定会出,这种类型题老师肯定会出,可以重点复习一下。”

有人不相信,立马反问,“你怎么知道?”

我不记得她具体是怎么回答的了,大概是描述一遍题目和复杂程度,以表达这类题的重要性。刹那间,我感觉豁然开朗。

后来我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始终秉持着她的方法来考试,终于能用自己的实践来回答那位不相信的同学的疑问了。

学习是学习,考试是考试。学习是过程,考试是结果。结果的事情需要尊从规律,过程的事情需要长久坚持。而考试的规律在于知识点的核心与延伸,它也有自己的一套技巧和方法。考试说起来比长久的学习要简单。

在考试这件事情上,我有自己的心得,却远远达不到至高的水平,我仍然需要不断地学习与吸取智慧来达到更高的境界。

每一个人生阶段都有其艰难的时期。

我现在的人生阶段正处在学习的大好时期,也处在独自面对生活的过渡时期。如何安排学习?如何独立生活?人生的方向在哪?

治学方面,很多学术思维我并不具备;工作方面,很多技能我并不拥有。有些人已经发表过几次SCI,有些人已经实习过几次。而我在一点点学习老师的学术思维,学习老师的治学方法,在长期的实践中为自己所用,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专注地做好每一件适合自己的小事,这样的蕴蓄又如何不是一种优势。

我想最强大的人,一定是像芦苇一样的人,永远垂着头,并不处于优势地位,但是烈风吹不灭他,骄阳也晒不死他。虽死犹生,虽败犹胜。

就像老子所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阅读《道德经》带给我的不是物质实体的收获,而是重新反思生活的眼光,是给人以滋养的性情。

 

(本文乃《中国文化典籍导读》课程思政教学成果之一,指导老师:人文与传播学院万静)

作者/通讯员:2020级汉语言文学(商务文秘)一班 王琪钰 | 来源:宣传部 | 编辑:蒋晓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