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至7月5日,为了感悟古法造纸,探寻传统村落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校级“三下乡”社会实践队伍“记录一夏”前往肇庆市四会市贞山街道扶利村,通过实地走访和采访调查等方式,以当地古法造纸非遗技艺为核心展开调研。
生产工业化的今天,扶利村人依然沿用着两千多年前蔡伦发明的造纸手法,经过浸、斩、干打、湿打,抄纸、松纸、晒纸等工序制造一张张纸,其原始工艺保存了古代造纸术的精髓。据清光绪《四会县志》记载:“会纸,邓村铺纸厂最多,始创于嘉庆道光年间(公元1797年)。”因发扬光大在2000多年历史的四会,所产的纸也叫“会纸”。以其“开张、足数、色好、化灰”而盛名远扬,远销港澳和东南亚各地。
7月3日,团队从四会市出发前往白龙扶利村,实地考察白龙扶利村发展现状及环境。驶入村口,“中国民间造纸第一村”牌坊便展现眼前。简单九字便概括了扶利村作为古法造纸中不可撼动的地位。扶利村是个淳朴的工匠之村,世代以来,村民以忠孝节义起家,耕读造纸立世,遵循传统古训,经过祖辈们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创造了许多熠熠生辉的历史文化和村落文明。
7月4日,团队拜访了民间古法造纸第十三代传承人张熀元。张老讲述了他从8岁开始至今的造纸经历、造纸的工艺手法步骤以及他对造纸技艺的改进尝试。团队部分成员还在张老的指导下现场体验抄纸步骤,在亲身体验中触摸历史温度,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感受华夏文明的绚烂与辉煌。抄纸看似简单,实则需要用巧劲将竹帘压至池底,等待数秒后捞出,用一只手提着帘子的一端,快速将捞上来的纸浆放到抄案上,要仔细不要让水滴落到抄案上,否则会破坏纸型,影响纸的质量。
据张老介绍,会纸的制作工艺十分繁琐,从获得原料竹子到成品会纸,需要经历将近四个月的时间。另一位工作的大叔告诉团队,因为会纸耗时长,获利低,现今从事古法造纸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传承现状不容乐观。
7月5日,团队前往拜访了展馆负责人张伙元并参观了村史馆和展览馆。村史馆主要介绍了扶利村村民的数量及其就业状况与当地主要产业、历史溯源、文物遗产等。展览馆则主要介绍了造纸术及邓村造纸的发展历程以及造纸器材的展示。
从张馆长的讲述中得知,古法造纸的发展前景亟待关注。由于机械造纸会造成环境污染,大量造纸厂被关停,只剩十余家造纸作坊,从造纸业获取的收益锐减;同时还面临从业者老龄化、旅游业带来的收益不多等问题。综上所述,能见度低、受众少、投入低、收益难是非遗传承困境的主要原因,无形中使得非遗项目成了阳春白雪,甚至面临后继无人、失传的危险,找到四会古法造纸非遗技艺的新出路是当务之急。
本次实践活动中,团队紧扣文化强国的时代背景,就非遗文化保护与发展的主题进行深度调研,走访了传承人、村民、展馆负责人与村委会等,多角度了解古法造纸发展状况。在调研方式上,团队灵活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扩宽覆盖面,提高队员的参与度,让每位成员都有所收获。线下调研结束后,队员们纷纷表示要在今后的工作学习生活中重视文化传承教育,将凝结了手艺人思想、具有人情味的传统工艺传承下来,唤起当代青年对传统工艺的关注,传播中国古代匠心精神,通过创新实践使其永葆生命力。青年的成长成才过程也如同“古法造纸”一般,只有精心做好“人生”中每一道“工艺”才能最终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