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日亭次东坡韵》鉴赏

2022-09-30 09:20:29

陈献章

  残月无光水拍天,渔舟数点落前湾。

赤腾空洞昨宵日,翠展苍茫何处山。

顾影未须悲鹤发,负暄可以献龙颜。

谁能手抱阳和去,散入千崖万壑间。

 

陈献章(1428—1500),字公甫,别号石斋,人称白沙先生,广州府新会县白沙里(今广东省江门市蓬江区白沙街道)人,明代思想家、教育家、书法家、诗人,是广东唯一一位从祀孔庙的大儒。他曾提出“学贵知疑”的教育理论,强调“提出问题”之于学习与成长的重要意义。他的哲学思想上承宋儒理学,下开明儒心学,推动明代儒学实现了由理学向心学的转变。他敢于创新、勇于挑战传统的精神也与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不无关系。

陈白沙崇尚自然,讲究“诗缘情”,他的诗歌在此方面也有所体现。1478年的一天,50岁的陈献章慕名来到广州扶胥镇南海神庙西侧的浴日亭,欣赏著名的羊城八景之一“扶胥浴日”。早在北宋绍圣初年(1094年),大文豪苏东坡被贬至岭南途中,在广州停留,慕名拜祭南海神。他登上浴日亭,写下《南海浴日亭》一诗:“剑气峥嵘夜插天,瑞光明灭到黄湾。坐看旸谷浮金晕,遥想钱塘涌雪山。正觉苍凉苏病骨,更烦沆瀣洗衰颜。忽惊鸟动行人起,飞上千峰紫翠间。”后来有人将此诗刻到石碑上以作留念。碑就立于浴日亭中。大约四百年后的陈白沙也与苏东坡当年一样,看到了同样的景观,于是有感而发,依东坡原韵和诗一首:《浴日亭次东坡韵》。

这是一首次韵诗。所谓次韵,是旧时古体诗词写作的一种方式,它要求作者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

整首诗多体现了古诗的互文性,运用多个典故来烘托景物、人情。与苏诗一样,这首次韵在首句便开门见山地描写了浴日亭的绝妙风景。

白沙先生在黎明时分便来到浴日亭,此时此刻,月色残而天无光,摇荡的珠江水激起高浪,拍洗着昏暗的天,亮着稀疏灯火的渔舟如留白上的一点墨痕,点在水湾码头处。顷刻,夜幕渐退,红霞初升,万顷碧波顿时染上一层金光,一轮红日从海上冉冉升起。此时,日映大海,海空相接,霞光万道。天亮起来了,远处在夜幕中乌黑的丛山在晨曦的照耀下也逐渐扯去幕布,展现其苍茫碧翠之山景。树林绵延铺天盖地,一时竟让人看不到山的本体。面对如此开阔盛大之壮景,如何能不叫人心旷神怡,宠辱皆忘?

诗歌在首联颔联写景,描写了白沙先生在浴日亭上之所见。颈联和尾联则抒发了个人志向,表达了主观思想。50岁的白沙先生已多次应举,皆失意而归。在僵化的科举考试中,才华横溢的他并没有的得到垂青,最后一次应举中甚至出现“试卷被丢下水”此等荒谬的“意外”。自此,已是知天命之年的陈献章斩断了“功名”之念。但对他而言,年龄并不能阻碍他前进,他可以以另一种方式向君王尽忠。回到家乡的他潜心学问,创立了岭南第一个颇具影响力的学术流派——江门学派,对打破程朱理学沉闷僵化的模式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正如《浴日亭次东坡韵》所言,“顾影未须悲鹤发,负暄可以献龙颜”,意思是:无须顾影垂怜白发苍颜,只要心怀壮志依旧可以负暄献龙颜。这里引用了两个典故,一个出自晋代束皙的《贫家赋》:“行乞贷而无处,退顾影以自怜。”表明自己无需顾影自怜,更不必哀叹年华老去;第二个出自《列子·杨朱》:“昔者宋国有田夫,常衣缊黂,仅以过冬。暨春东作,自曝于日,不知天下之有广厦隩室,绵纩狐貉。顾谓其妻曰:‘负日之暄,人莫知者。以献吾君,将有重赏。’”后遂以“负暄”为向君王敬献忠心的典实。陈白沙引用这个典故是表明自己虽年事已高,但依旧渴望为君王效力。此处激昂向上的热情正与苏轼的《浴日亭》形成对比。

在苏诗的颔联“坐看旸谷浮金晕,遥想钱塘涌雪山”中,苏轼静坐亭中,由眼前日出之景联想至当年钱塘观潮时的荡气回肠,他不禁开始回忆起曾经年轻力壮、意气风发的自己。但今昔对比之下,随即又落入“已觉苍凉苏病骨,更烦沆瀣洗衰颜”的悲哀中。清晨的露水挂在一身“病骨”上,当他抹去脸上水珠时,触感下那松弛褶皱的皮肤无时无刻提醒自己年事已高。而在苏诗中,这个时候的苏轼因政见不和又遭贬谪,落下一身病痛,而这衰老之躯不知何时才能再次得到重用。此时此刻,使苏轼烦闷的不单单是那被露水擅自侵染了的衣物,更是自己年华逝去却仍不得重用的无力与悲哀。苏诗的尾联“忽惊鸟动行人起,飞上千峰紫翠间”刻画了苏轼在沉思中被飞鸟惊醒的画面,官场失意的他此时所感受到的是命运的不可捉摸和对自己生命力流逝的无可奈何。

相反,在陈诗尾联的“谁能手抱阳和去,散入千崖万壑间”中,我们所能体会的更多的是陈献章对待人生起伏的开阔心胸。“手抱阳和”是道家打坐的手势,这一句是指陈献章立志为君效力,不能真正地做到道家的“逍遥自在”。他在尾联做出反问:谁能真正超然,远离尘世呢?

作为一首次韵诗,陈诗更像是白沙先生与苏轼的一次隔时空对话。陈站在时光的这端,对另一端暗自神伤的苏轼做出回应:一身病骨如何,并不能打消我们负暄报国的志向;年老力衰又如何,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仕途不得志又如何,人总有千百种方法实现自身的人身价值。与其说这是陈对苏的规劝,倒不如说是白沙先生与自己跌宕失意的官场生涯的和解,也是对自己这大半生的总结,体现出他既执着又通脱的睿智与达观。

(此文乃《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教学成果,指导老师:人文与传播学院教师万静)

 

作者/通讯员:2021级汉语言文学梁嘉怡 | 来源:人文与传播学院 | 编辑:蒋晓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