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夜》鉴赏

2022-10-11 10:17:50

正月十五夜

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正月十五上元节,洛阳城端门结灯庆贺的习俗,源自隋炀帝时期,至唐代盛极一时。《资治通鉴》载:“大业六年元宵……灯火光烛天地,终月而罢,所费巨万,自是岁以为常。”神龙元年(705)的元宵夜,洛阳城张灯结彩,庆祝佳节,赏灯者人山人海,一派繁华热闹。初唐诗人苏味道赋诗描绘此情此景,再现了那晚的欢乐盛况。苏味道(648—705年),字守真,赵州栾城(今河北省石家庄市栾城区)人,唐朝宰相、诗人。《正月十五夜》是其代表作。

首联总写花灯夜景,渲染了浓郁的节日氛围。华美的灯彩挂满树枝,明亮的灯光点缀在枝头间,犹如盛开着无数朵银花。这一生动的形容,直接影响了后世对花灯盛景的描写,如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词有:“东风夜放花千树”、女诗人朱淑真的诗《元夜》写道:“火树银花触目红”。“火树银花”,写尽了正月十五夜的灯火辉煌。四望如一,故言“合”。环望四周,皇城处处“火树银花”,遍地繁华景象。璀璨的灯光点缀着城门和长桥,倒映在护城河的水面上,如银河中的点点星光,将这河上的桥装饰为“星桥”。元夜特赦,暂停宵禁,铁锁不关,城门大开,让人们在今夜尽兴游玩。一句“星桥铁锁开”,让那些黝黑的、严肃的城门城桥变为天上星桥,华丽而浪漫,足以感受到今夜那浓浓的节庆氛围。首联描写“火树”、“银花”、“星桥”等景象,总摄全篇,仅仅两句便绘出元宵夜皇城的花灯夜景,而对句则为下联赏灯游人之盛做出铺垫,引出对正月十五夜的具体描写。

颔联具体描写了游人赏灯的场景。车马交驰、人流如潮,道路上扬起阵阵尘土。若是在平日,夜色中扬起的尘土是难以看见的,但今夜元宵佳节,灯火通明,恰逢明月高照,在灯烛与月光的辉映下,能清楚地看见尘土“随马去”。“暗”字本写在暗处的尘土飞扬,却更突出今夜灯烛辉煌的节日特征。“去”一字同时描绘出尘与马的动态,极妙地写出尘土在马蹄下随马纷飞的动感。明月当空,照耀着街上川流不息的人群,不论行至何处,抬首便能看见明月倾洒光辉,好似一直在追逐着行人。“逐”字便赋予了月亮人性,行人赏灯漫游,月亮在身后跟随,恰到好处地为“明月”增添了一份灵性,使这幅画面更加生动传神。明月与灯火交相辉映,也正对应出句,更是为这热闹的节日气氛增添了一笔。

颈联则详细地描写了游人中的“游妓”。打扮得花枝招展、浓妆艳抹的歌舞伎们也走在众多的游人车马之间,她们边走边歌,唱着“梅花落”等曲子。《诗经·召南·何彼秾矣》曰:“何彼秾矣,华如桃李”,在这个初春时节,桃李还未盛开,今夜却皆是华美的李花,原来是歌伎们盛装打扮,在人群中别样突出,使得她们从游人变为今夜的一道靓丽风景,吸引目光。她们赏灯“行歌”,使喧闹的街头回荡着一阵阵悦耳的歌声,让本就热闹的元宵夜更加欢乐。华美的花灯烛火,配上这动听的歌曲,是视觉与听觉的双重享受,从单一的“看”元宵夜到“听”元宵夜,感观上的变化将对正月十五夜的气氛渲染和沉浸享受推到顶峰,为尾联情感的抒发水到渠成。

尾联抒发了对今夜的恋恋不舍之情。元宵佳节,开发宵禁,金吾卫都不再禁行,街上一片欢乐的海洋,玉漏啊,今夜如此欢快热闹,就不要再着急,不要让今夜这么快就过去了。玉漏,古时的计时工具,这里用拟人化的手法将玉漏的功能具象化,滴漏计时告诉着人们时间的流逝,今夜即将过去,而如此良宵,诗人当然不舍,恳求玉漏不要催促。有了前几联对正月十五夜盛大与欢乐的描写铺垫,最后自然流露出不舍、无限留念的感情。水到渠成的情感表达,为这幅画卷添上最后一笔,言尽而意未绝。

统观全诗,音律和谐,清丽明快,且对仗工整,这在沈宋对律诗的正式确立之前,已经是一首成熟的五言律诗了。苏味道作为初唐文章四友之一,对律诗的正式确立起到了重要的影响。遣词方面,全诗词采华丽,绮丽多姿,更好地写出了皇都元宵夜的盛大场景,渲染出全民尽欢的气氛。诗中描绘出的热烈已经趋近于盛唐诗歌,这为马上就要到来的盛唐气象奠定了基础。

(此文乃《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教学成果,指导老师:人文与传播学院教师万静)

作者/通讯员:2021级汉语言文学温志豪 | 来源:党委宣传部 | 编辑:蒋晓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