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由广东财经大学主办、中观经济学研究中心和《广东财经大学学报》杂志社承办的40周年校庆学术年活动——区域政府与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暨首届中观经济学学术论坛在广东财经大学广州校区隆重举行。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全国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教研人员近100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分为开幕式、主旨演讲、平行分论坛等环节。
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促使中国经济学人不断思考和探索如何以“中国叙事”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作为一门全新的经济学科,“中观经济学”从区域政府行为研究着眼形成了一系列全新理论,旨在构建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为解决世界各国政府与市场关系难题提供新颖、有效的路径。在上午论坛开幕式上,广东财经大学陈国栋副校长首先进行了致辞,指出“中观经济学”是广东财经大学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下新增设的二级学科。在主论坛发言上,专家学者们分别从经济学科体系建设、现实经济运行情况以及国际竞争格局变化等角度对区域政府行为展开深入探讨。
有为政府是中观经济学研究焦点
中山大学中观经济学研究院陈云贤教授作题为“‘有为政府+有效市场’中国经济运行模式的理论创新研究——中观经济学的逻辑体系与分析框架”的专题报告。陈云贤教授指出,相比原有经济学理论体系,中观经济学至少通过以下六个方面的比较体现了其重大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一是“资源稀缺”论和“资源生成”论的比较;二是“宏观-微观”二元结构论和“宏观-中观-微观”三元结构论的比较;三是政府与市场二元对立论和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协整论的比较;四是企业单一主体论和市场双重主体论的比较;五是市场边界政府行为论和市场主体政府行为论的比较;六是需求侧的“贸易引擎”论和供给侧的“投资、创新、规则”新引擎论的比较。
陈云贤教授认为,中观经济学突破了传统经济学中的产业经济“资源稀缺”的固有假设,创造性地提出城市经济“资源生成”的全新概念,以资源分类创新为立论基础来搭建其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从“资源生成”这一全新视角出发,中观经济学提炼出了推动“资源生成”的区域政府存在“准宏观”和“准微观”双重角色属性。这一对对立统一矛盾犹如“一只看不见的手”推动着区域政府竞争和政府超前引领,由此形成从“要素供给、环境供给、市场供给”发力助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三驾马车”,进而揭示出现代市场经济存在双重竞争主体,分别是作为微观经济市场主体的企业和作为中观经济市场主体的区域政府,二者共同构成一国经济发展的双重驱动力。从这一角度而言,成熟的市场经济是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相融合的经济,这也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
新发展阶段下有为政府至关重要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许宪春教授作题为“上半年经济运行的若干特点”的主旨演讲。许宪春教授从生产角度、需求角度、收入角度和价格角度分别对上半年宏观经济运行进行深入分析。从生产角度来看,经济增速恢复较快,两年平均增速仍然较低;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加快,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提高,仍低于GDP增速。从需求角度来看,消费需求增速进一步恢复,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投资需求增速有所回落,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所减弱;净出口需求进一步走弱,对经济增长形成进一步下拉作用。从收入角度来看,居民收入增速继续回升,名义增速仍明显低于疫情前水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持续下降,降幅逐月收窄。从价格角度来看,消费领域价格涨幅较低,呈下降走势;生产领域价格持续下降,降幅逐月扩大。
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万广华教授作题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从全球化到共同富裕”的主旨演讲。万广华教授首先从英国和美国的历史出发,论述一个国家经济实力与综合实力发展的时间差。其次展现了2008年之后中国经济从飞速发展到缓慢下行的现状,提出逆全球化从多方面冲击中国的内在原因。不仅东亚“三高”模式需要全球化,中国更需要全球化发展。为了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消极影响,需要从技术/供给侧和需求侧共同发力实现双循环发展。从现实情况来看,中国并非堵在技术/供给侧,而是堵在需求侧,中国的消费率一直处于较低的走势。最后探讨提升消费率的路径,根本在于解决居高不下的贫富差距,调节和改善收入分配,推进市民化和城镇化,实现共同富裕和双循环发展,最终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
中观经济学与有为政府研究呈现勃勃生机
专家主旨演讲之后进入圆桌论坛环节,《广东财经大学学报》《广东社会科学》《南方经济》《暨南学报》《东岳论丛》《金融经济学研究》等期刊主要负责人围绕“数字经济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与论文写作”议题展开深入探讨。21日下午还举行了五组平行分论坛讨论,会议论文入选者聚焦“数字经济与区域政府理论研究”“数字经济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碳减排与基础设施建设研究”“数字经济与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研究”“商法融合与经济现代化研究”等不同主题进行论文宣讲、交叉点评和相互讨论。各位专家学者在分论坛上深入交流研讨,交流碰撞学术思想,分享真知灼见。此次论坛对于激发中观经济学研究新理念、新观点,共同开启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新征程具有重要意义。
(凤凰网于2023年7月23日报道链接:https://ishare.ifeng.com/c/s/v006ynW1SMAUqPE44xnRkE4AiljIAblgWB2s-_-_XgUkzv6lRXiIxIcEwswxdPLyUka5LG?spss=np&channelId=LOCAL&aman=dZ0f1W1bcL27dH790kde9&gud=5A260r511m117T100i000b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