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广东财经大学学子深入兴宁市黄槐镇,探索客家文化

2024-07-15 17:17:22

近期,为响应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由广东财经大学心“槐”故乡实践团和槐东定影实践团联合组成的网络强村助力“百千万工程”调研组走进黄槐镇,旨在通过实地调研,深入了解黄槐镇的特色民居、文化习俗以及乡村振兴事业。

活动期间,两大实践团来到黄槐镇槐西村的特色古民居——小圳口四角楼。这座建筑不仅是客家民居的瑰宝,更是研究客家建筑艺术与文化内涵的重要历史载体。四角楼以其独特的四角碉楼设计、坚固的夯土墙体、精美的木雕石刻,向世人展现了客家先民的智慧与勤劳。

穿梭在特色古民居中,仔细观察每一块青砖、每一根木梁,队员们发现,四角楼共有15个厅,56间房,12个天井,屋内厅厅相连,门口正对着半圆形池塘,整幢屋方中有圆,圆中有方,展现了传统客家围龙屋结构。

这里的每一块砖瓦,每一个角落都在诉说着它的历史故事。实践团成员们认真观看关于四角楼建造背景、历史故事及家族传承的介绍,在参观过程中,队员们无不赞叹客家先民高超的建筑技艺,深刻感受到客家先人建造房屋的智慧,体会到客家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生命力。

除了独特的客家建筑风貌,黄槐镇的对联文化也令实践团成员们印象深刻。不同于其他客家地区多以姓氏为内容的传统对联,黄槐镇的对联独具匠心,多为嵌字对联,将人名等巧妙嵌入联中。

在镇上的老街小巷,实践团成员们发现,几乎每一个祖屋或者房屋门上都贴有精美的嵌字对联,内容各异,风格独特。这些对联或是对仗工整,韵律和谐;或是寓意深远,发人深省。实践团成员漫步于这些对联之间,彷佛在进行一场寻宝游戏。

为进一步探究嵌字对联与姓氏对联在客家文化中的异同,实践团成员们还特意走访了当地的文化学者和资深村民。通过访谈,队员们了解到,嵌字对联在黄槐镇的盛行,与当地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及人文氛围密切相关。

兴宁市黄槐镇文化底蕴深厚,素来崇文重教,更被评为“广东省诗词之乡”。嵌字对联作为传统文化,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在当地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扬。嵌字对联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还能通过嵌入的字词传递特定的信息或情感,例如表达对后代子孙的期望,家训家规等,而姓氏对联则更多地体现了客家人的宗族观念和家族荣誉感。两者虽形式不同,但都承载着客家文化的精髓,共同构成了客家地区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

在调研过程中,实践团成员们还深入了解了黄槐镇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积极探索和生动实践。黄槐镇作为广东省“百千万工程”的典型镇,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头号工程的力度推进“百千万工程”,加速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向着建设强富绿美新黄槐的目标稳步前进。

实践团成员们实地考察了当地的乡村旅游项目、特色农产品种植基地等,与村干部、企业负责人及农户进行了面对面交流。队员们了解到,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模式,黄槐镇的乡村旅游产业将蓬勃发展。此外,实践团成员们还就如何进一步挖掘黄槐镇的文化资源、提升旅游品质、拓宽市场渠道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看法。

此次调研活动加深了实践团成员们对客家文化的理解和感悟,在接下来,突击队成员们将结合黄槐镇的实际情况,发挥专业知识和优势,深入挖掘黄槐镇的特色文化,利用网络向外界推介黄槐故事,赋能“百千万工程”,为黄槐镇的乡村振兴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南方+ 于2024年7月8日报道链接 :https://static.nfnews.com/content/202407/08/c9059849.html?from=weChatMessage&date=bnVsbA==&layer=3)

 

 

摄影:
作者/通讯员:刘嘉莉 | 来源:人文与传播学院、网络传播学院(合署)广东财经大学心“槐”故乡实践团和槐东定影实践团 | 编辑:刘鸿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