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全国政协委员鲁晓明:盘活社区医院,在家门口养老

2025-03-12 08:47:21

公立养老机构需求旺盛,一床难求。民办养老机构则良莠不齐,床位空置率高,亏损比例几乎达到三分之二,仅有大约三分之一处于微利状态。

社区医院距离老年人比较近,有自己的医生和医疗护理团队,可以在院内提供病床,可以开展上门家庭医生服务,还可以为社区全体居民建立医疗健康档案,长期跟踪老年人的健康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广东省委会副主委、广东财经大学副校长鲁晓明长期关注养老问题,今年是他履职的第八年,鲁晓明继续将目光放在养老服务保障工作上。

他调研了多家养老机构发现,民办养老机构的经营状况普遍不佳,整体经营面临较大困难,床位空置率较高。部分公立养老机构存在定位偏差,追求高标准、高端化,偏离了保基本的定位。

近些年,养老服务领域也涌现出医养结合、产教融合等模式,但在鲁晓明看来,真正选择入住养老机构的老人仅占少数,绝大多数老人还是依托家庭和社区进行养老。基于这种现状,他认为,最具有推广价值的创新模式之一,是对社区医院进行适老化改造,进一步延伸其养老功能。

鲁晓明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养老服务在老龄化社会中已经成为一项刚需。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老年群体规模持续扩大,这使得需要养老服务的人数日益增多。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加快养老服务的供给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民办养老机构空置率高

南方周末:你之前进行过调研,老年人目前对养老服务有什么具体需求?

鲁晓明:养老服务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低龄老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活力老人,往往有着较强的社会参与需求。现代家庭规模小型化以后,许多老人在精神层面上渴望与社会保持紧密联系。

而对于高龄老人,生活不便的情况较为常见,像助餐、助浴这些日常生活照料服务,以及长期护理服务等,都是他们迫切需要的。不同年龄段的老年群体,体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南方周末:针对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你有什么建议来提升养老服务?

鲁晓明:提升养老服务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考虑。从国家层面来讲,应当充分发挥保基本的职能,广泛支持各类社会服务主体,提供多样化的服务,采取一系列措施扩大养老服务的供给能力。

每个家庭也需要提前做好相应的养老储备,基层单位则应当把老人的养老服务需求纳入自身重要的工作内容当中。

南方周末:你之前调研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发现了什么问题?

鲁晓明:在调研民办养老机构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较为普遍的问题。当前,社会对老年人的关注度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表达了投身养老机构事业的意愿,但是现实情况不容乐观,民办养老机构亏损比例几乎达到了三分之二,仅有大约三分之一的机构处于微利状态,整体经营面临较大困难,床位空置率也比较高。

这就提醒那些有志于投资民办养老机构的社会人士,在进入这个领域之前,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不能抱有短平快的思想,对困难要估计足,做好相应方案。

此外,民办养老机构存在两个极端。一部分服务非常基础,各类设施设备也不齐全,另一部分则一味追求高端化,像星级酒店一样的标准。相比之下,那种定位适中,既能提供完善配套服务,又不过分追求高大上的养老机构,数量相对较少。

南方周末:养老机构存在床位空置率高与需求旺盛并存的矛盾,怎样看待这种矛盾?

鲁晓明:公立养老机构需求旺盛,一床难求。民办养老机构则良莠不齐,床位空置率高。入住养老院的老人大多是75岁以上,收入水平相对较低,难以承担一些民办养老机构较高的费用。

部分公立养老机构也存在定位偏差。公立养老机构应当承担起保障社会基本养老功能的责任,目标是满足基本养老需求,但在现实中,一些地方在建设公立养老机构时,一味追求高标准、高端化,将有限的资金集中投入到少数养老机构中,使得这些养老机构条件优越,收费也低,吸引大量老年人的关注,加剧了床位的紧张程度。

“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南方周末:有在调研中发现什么值得关注的创新模式吗?

鲁晓明:民办养老机构形式越来越多样。有些民办职业教育学校,凭借自身护理专业的优势,开办养老机构。将学校的护理专业实践基地设置在养老机构内,实现了养老服务与人才培养的有机融合,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产教融合模式。

还有一些传统的民办医院,像脑科医院等,他们面临发展困境。由于老年人存在就医路径依赖,更倾向于去三级以上的医院治疗,这些医院在保持原有医疗服务的基础上,进行适老化改造,提供养老服务。

这种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经营状况相对较好,它拥有自己的医疗团队和护理团队,不仅能够提供基本养老服务,还可以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弥补了传统养老机构的不足。

南方周末:你觉得哪些创新模式值得推广?

鲁晓明:尽管医养结合、产教融合等模式展现出一定优势,但实际上,入住养老机构的老人还是少数,更多老人依托家庭和社区进行养老。基于这种现状,我认为最具有推广价值的创新模式之一,是对社区医院进行适老化改造,延伸出它的养老功能。

社区医院独具优势,它距离老年人比较近,有自己的医生和医疗护理团队,可以在院内提供病床,可以开展上门家庭医生服务,还可以为社区全体居民建立医疗健康档案,长期跟踪老年人的健康问题。

社区医院面临着业务量不足的问题。长期以来,大家生病后更愿意前往大医院就诊,分级诊疗的目标难以实现。日常小病应当就近治疗,慢性病维护应由社区医院负责,缓解大医院的拥挤状况,增加就医的舒适体验感。

南方周末:2024年,民政部共承办了“社区养老”相关建议提案87件。你之前也提到建设“没有围墙的养老院”,除了盘活社区医院,在家门口养老还有哪些设想?

鲁晓明:老人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居住舒适圈,非必要不愿离家。我觉得,以社区或者街道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为依托,构建居家和社区养老体系,是实现家门口养老的重要途径。

对于活力老人来说,他们生活相对便利,更多的是希望在健康服务以及社会参与方面得到支持。社区可以提供多样化的老年教育和活动空间。

还有一些老人,虽然居住在家中,但在日常生活中存在一定的困难,社区可以提供上门助餐、助浴服务,设立规模较小的长者饭堂,让老年人能够在家门口享受到全方位的养老服务。

积极老龄化

南方周末:在数字时代,你观察到老年人有着怎样的困扰? 

鲁晓明:无论是在医院、社会服务组织还是政府机关,线下服务窗口越来越少,老年人缺乏相关的知识储备,生活存在诸多不便。

开发数字App或者智能产品时,要专门推出适老化版本,开发大字版、语音版,简化操作窗口,最好做到同质内容标准化、统一化,可以让老年人参与体验认证。无论数字化发展到何种程度,都应该保留一定数量的线下服务窗口。

南方周末:你从2018年开始履职,在关注养老领域的过程中有哪些印象深刻的地方?

鲁晓明:我感受最深的有两点。第一,社会对老龄化问题的重视程度有了显著提高。2017年我组建老龄化社会法制问题研究院,提出积极老龄化的理念时,绝大多数人对此并不了解。但如今我们再提及老龄化,大家都很重视。我们提积极老龄化,说要鼓励老年人社会参与,不能够把老年人单纯看成需要被扶养和赡养的负担,也应该把他们看成是社会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他们依然可以参与社会活动,做出自己的贡献,这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共识。

第二,国家对老龄化问题也越来越重视,尤其是老年事务的牵头单位回归民政部后,这种变化更为明显。民政部不断出台新的政策举措,推进养老服务。政策出台速度很快,甚至给我的感觉就是目不暇接。

南方周末:应对老龄化趋势,你还有哪些补充建议?

鲁晓明:我们需要跳出养老谈老龄化。老龄化来临以后,老年人群体规模不断扩大,老年人的基本保障和各类需求日益成为我们关注的热点,从全社会来讲,它其实带来了很多其他问题,包括老年人福祉与代际利益平衡的问题。

随着老年人年龄增长,年轻人的养老负担加重,在工作上势必也会牵扯。老年群体退出劳动岗位的人数不断增加,消费需求相对降低,这对社会会产生一定的冲击。

面对这些问题,国家提出以人才红利应对人口红利,这无疑是正确的。在此基础上,我们要进一步推进法律制度的变革与细化,以保持社会的竞争力,推动社会的持续发展。

南方周末:你此前提到把有效政策上升为法律,有哪些预计推进的内容?

鲁晓明:目前,养老服务领域缺乏一部基础性的法律规定,明确养老服务的基本原则,规范养老服务各参与主体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提供稳定的法律指引和保障。

我们讲,现在各国都认为应对老龄化一定要积极老龄化,强调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我们也要制定老年人社会参与法。当前社会上广泛存在年龄歧视现象,在大多数招聘启事中,都会设定年龄限制,而这些年龄规定并非都与岗位实际需求相匹配,很多是基于惯性思维,这实际上是对年龄较大但具备相关能力人员的一种排斥。

还有一种非常重要的基本保障性养老服务,就是长期护理保险,对于有失能老人的家庭来说,长护险最起码可以让家中年轻人有喘一口气的机会。我国已经开展了很长时间的长护险试点工作,积累了较为成熟的经验,应当适时总结这些经验,制定一部统一的长期护理保险法。

我们现在有一部定海神针式的法律,就是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然而仅靠这一部法律是不够的,老年人法律制度还存在诸多短板,需要不断完善。

(南方周末于2025年3月8日报道链接:https://www.infzm.com/wap/#/content/289196)

摄影:
作者/通讯员:党委宣传部 | 来源:党委宣传部 | 编辑:王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