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博导谢立中我校谈“后现代思潮的社会工作意涵”

2012-11-02 14:52:06

10月31日晚,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谢立中教授作客我校,为人文与传播学院社会学系师生作题为“后现代思潮的社会工作意涵”的讲座。副校长杜承铭、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涂争鸣,社会学系教授郭景萍等到场聆听讲座。

谢立中主要就现代社会工作的基本模式、现代主义理论、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的挑战、后现代主义的社会工作意涵、后现代社会工作模式举例、社会建构论取向的社会工作等六部分展开论述。

谢立中首先介绍了现代社会工作的基本模式,分析了Daiv Howe 的现代社会工作模式的分类模型,分别从两个维度四个范畴对现代社会工作模式进行了划分,并阐述了其与社会科学分类模型之间的一致性。

谢立中将现代社会科学的基本理论预设总结为“给定实在论”、“表现主义”、“相符真理论”,对以实证主义为基础的“循证实务模式”进行分析,并从话语构建论的角度讨论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的挑战。

后现代主义针对现代主义的“给定实在论”、“表现主义”与“相符真理论”分别提出了“话语实在论”、“反表现主义”与“多元主义”等理论预设,并藉此阐述了后现代主义的社会工作意涵,从而进一步揭示了社会工作者在社会工作过程中,其主要任务是要让受助明白“他所面临的‘问题’只是一种话语建构,而在另外一些话语系统中,他所面临的‘问题’将不成为问题。”而社工的主要工作是在此基础上,协助受助就自我意愿的话语系统而作出选择。

谢立中解释说,如果受助选择了将“问题”视为常态的新的话语系统,则受助原来面临的问题则应被视为已经解决;如果受助选择仍将所面临的“问题”视为“问题”的那种话语系统,则转用(现代社会工作模式中)适合于这种话语系统的工作模式去加以解决。因此,“后现代社会工作模式并非对现代社会工作的完全替代或颠覆。”

谢立中还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种视角对社会工作进行分类,以社会构建论取向的社会工作模式为例展现了后现代主义的社会工作模式。

摄影:
作者/通讯员:新闻中心 | 来源:暂无 | 编辑: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