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假,我校共计904名教师,以满腔热情响应广东省委“双百行动”和团省委“百千万工程”青年突击队的号召,集结成600余支团队,跨越4个省份,深入24个地市、132个县区,开展社会实践。 广财教师怀揣热忱,将知识种子播撒在乡野,用专业与汗水,在乡村振兴的脉络上留下属于广财人的实践故事,汇聚成广财人最鲜活、最动人的青春模样。
汪明冲:把课堂搬进田野,把成长扎根泥土
在胪声田园实践团的乡村实践中,汪明冲老师以其专业素养与细心细致的指导,引领学生在风雨与泥土间收获真知。
“先懂倾听,再谈调研”,汪明冲指导学生,沟通要从生活话题切入,用真诚换真心。台风天他带队员到村民家,泡上热茶,用带着乡音的亲切话语拉家常,“这雨对田里的作物影响大不?”“您觉得村里这路修在哪儿最方便?”真诚的交流拉近了距离,村民主动倾诉起难处与期盼。汪明冲教导学生,乡村实践要像种地一样顺应节气,必须深扎泥土、紧扣实际,多问“如果我是这里的村民,我会需要什么?”,换位思考解难题。
一次山区航拍,队员因操作失误导致无人机受损。面对队员的自责,汪明冲未加责备。他先确认核心数据安全,尝试简易修复,并现场讲解要点。“失误没关系,关键是从中学习。”他引导学生从实际困境中发现问题、寻找对策。学生的成长与收获,正是把课堂搬进风雨里、让成长扎根泥土中的生动写照。
王斌:课堂进企业,搭建实践育人桥
作为我校暑期粤商“千企”大调研活动专业设计的专家,王斌老师聚焦当前粤商企业发展的现状与痛点难点,带领学生深入车间厂房,扎根产业一线。当学生因专业差异沟通受阻时,他现场充当“翻译”,用生动比喻解释专业术语。他指导学生及时复盘、梳理逻辑、补充知识,指导学生通过“三问”学会提问事实、分析原因、探讨对策,在实践中掌握思考方法。在其引导下,一位原本沉默的非财经专业学生,后续能主动询问企业现金流管理等专业问题,专业性获得企业家认可。
“这是把论文写在粤商大地上的集体行动。”王斌将此次调研视为一次“深潜”:深入产业一线、理解企业家内心、探索职业未来。他通过专业指导和倾情投入,让学生在真实经济场景中成长,也让粤商精神在师生与企业的互动中传承。
朱立芳:用数媒点亮乡村,以实践激发热情
朱立芳老师已连续三年带队进行暑期社会实践。今年,她指导“数媒兴农”实践团前往广东茂名,开展网络技能培训,指导当地村民利用自媒体推广农文旅资源和特色产品。实践团一方面开设“新媒体特训营”传授技能知识;另一方面深入田间地头,现场指导短视频拍摄。他们还建立了交流群,方便村民后续咨询电商运营、拍摄技巧等问题。
朱立芳严谨细致近乎苛刻,从方案框架到标点符号都一丝不苟。同时她又“非常尊重同学的想法”,只要学生思路可行,她便支持完善,既给予学生发挥空间,也进行必要引导。让她欣喜的是,学生积极性高、动手能力强,从策划到执行都展现出很强的自主性,师生配合顺畅高效。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团队通力协作,克服每一次困难与挑战收获欢笑与点赞,朱立芳用专业与热忱,既点亮了乡村发展的新媒体之路,也点燃了学生服务社会的热情。
黄瑜:双向生长,让理论在田野中活起来
在广东梅州的青山绿水间,黄瑜老师带领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研究生们深入客家围屋,开展了一次独特的文化探索之旅。
“扎根理论、观照现实、协同共生”是黄瑜的指导核心,她“用理论锚点找实践切口”,引导学生思考客家文化如何反映当地社会结构;她“用实践反哺理论深化”,鼓励学生带着拍摄中遇到的问题回理论中找答案;她“把大道理讲成身边事”,指导学生将山歌、围屋、节庆转化为可感知的短视频故事,让抽象符号浸润生活温度。
以“脚沾泥”“心扎根”“眼向前”为行动准则,学生们在实践中蜕变为文化的主动挖掘者与传播者。他们用多元方式诠释传统,在能力成长中沉淀认知;而黄瑜也从学生的新媒体实践中汲取养分,拓展理论落地的创新视野。这场师生共赴的田野之行,终成双向生长的生动写照。
吕锐:用法律守护乡野非遗“星河”
吕锐老师带领的“守望星河”实践团,致力于非遗传承保护与发展。团队赴肇庆德庆县,调研德庆竹篙粉非遗品牌化路径,探索“以非遗带动产业,以收益反哺传承”的乡村振兴模式。
在德庆县竹篙粉制作基地,她带领队员们一起体验了磨米浆、摊粉皮等非遗制作技艺。团队用镜头记录乡村风光,并将挖掘到的非遗元素融入文旅宣传视频、海报及文创产品中。鉴于团队中法学专业学生居多,作为指导老师,她引导学生关注非遗传承发展中潜在的法律问题。他们通过“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普及相关法律知识,并向有关部门建言献策,推动非遗在法治框架下健康发展。
“散落在乡野的非遗如同星辰,既要保护不被遗忘,更要赋予持续发展的生命力。”他们将继续追寻、发现、守护更多宝贵的文化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