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两天的2025年读书班圆满结束。回味6位校领导的辅导报告、20个二级单位代表交流发言、6位小组讨论汇报,特别是郑贤操书记总结讲话和于海峰校长新学期工作部署,“改进作风”“改革创新”“高质量发展”等关键词贯穿始终,主题聚焦,内容丰富,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扑面而来,读书班传递出“干事创业”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这是锚定方向,激发动能,奔赴高质量发展的新学期动员令。
以“时时挂心上”的紧迫感抓作风
在“十四五”期间,学校办学水平得到整体跃升,特别是成功获批博士学位授权、获得推免资格,办学层次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但学校发展仍然面临严峻的挑战:与头部财经高校存在不小差距、面临省内新科本科高校极大冲击,标兵渐远,追兵将近;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数智化时代对财经类专业造成很大冲击,专业转型改造、教育数字化转型到了“慢不得”的局面;“冲补强”提升计划虽然我校位列“强特色”第一名,但从“强特色”向“高水平”迈进的攻坚任务依然艰难。未来几年,将是学校爬坡越坎、突破发展的关键时期。越是爬坡越坎的关键时刻,越需要加强作风建设。持续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是激励党员干部担当作为的关键举措,把作风建设充分融入日常党建工作,深入融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作风建设作为助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更加凸显作风建设在创新内部治理中的成效,以良好的作风建设引领校风教风学风,汇聚广大干部师生干事创业合力。
以“事事落到位”的责任感推改革
建设“大湾区一流财经大学”,是我们独特的办学名片。在大湾区教育体系中既能满足区域发展的“刚需”,又能在全国财经教育中提供“示范样本”。在这个办学的新征程上,改革创新是主旋律。但改革创新,必然要较真碰硬,需要极大勇气刀刃向内,破除“躺平”积弊;需要建立健全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通过刚性制度设计与柔性人文关怀相结合,让担当作为成为干部教师职业底色;需要大力推动分类考核评价改革,以学科特点为基准、以创新能力、教学质量、实际贡献为导向,以解决实际问题、服务发展需求为目标,探索构建“学院分类管理﹣教师分类考核﹣成果有效转化”的三维体系,实现从“规模发展”到“内涵提升”的战略转型;需要创新科研体制机制,大力推行有组织科研,探索构建“四个面向+湾区定位+广东实际”科研生态,在区域(湾区、粤商等)、行业(安全、流通、特色金融、低空、银发等)、交叉( Al +)上找突破,形成"人才+团队+平台+项目+成果"的研究优势,研究真问题、真研究问题、问题真研究,革除逐利式科研。
以“人人干事业”的使命感谋发展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十五五”是建成“大湾区一流财经大学”的决胜时期。我们需要强化学校党委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委把方向、管大局、谋大事的领导核心作用,聚焦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地方发展需求、高校变革趋势,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国家发展战略,将学校的发展深度嵌入大湾区宏伟蓝图,在服务湾区中赢得发展空间,塑造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打造服务支撑大湾区建设的高水平财经大学。我们需要持续提升党建质量,坚持抓基层、强基础、固基本,深化党建“双创”工作,强化“一融双高”建设,推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完善党建工作质量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力争获批省级党建工作示范高校。我们需要全面提升学科实力,做高学科高峰,做广学科高原。抢抓《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的政策机遇、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数字经济时代财经法治学科体系建设的时代机遇、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区位优势,在打造国家级项目、平台、人才、奖项上经管法学科要挑大梁,增强优势学科实力,进一步扩充博士点规模,提升学科评估层次,深化交叉学科集群,彰显学校学科特色优势,力争进入广东省高水平大学行列。我们需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为契机,人人关心评估,人人参与评估,以评估理念引领改革,以评估举措落实改革,以评估标准检验改革。深化“五融一体”人才培养特色,提升商技融合中的数字课程群与产业需求对接精度,提升双创融合中的成果转化效率,探索产教融合模式创新,锻造人才培养新优势。我们需要做强学校校园文化,牢固树立“校园文化是核心竞争力”的理念,立足学校办学定位,以“榴园精神”为灵魂,以“财经+”特色为标识,构建支撑“大湾区一流财经大学”文化生态体系,从理论层面夯实“榴园精神”,使“财经味”更浓、“广财情”更深,增强“广财人”认同归属,让“榴园文化”更能凝聚人、更能振奋人、更能感召人。
建设“大湾区一流财经大学”,是一场“特色突围”与“价值重构”的硬仗。我们需以“财经”为根,避免特色虚化;以“应用”为基,避免脱离实践;以“科研”为魂,避免水平停滞;以“湾区”为场,避免闭门造车。唯有如此,才能在高等教育竞争中站稳脚跟,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彰显担当,真正建成“有特色、高水平、能引领”的一流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