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为人,我必成我

2019-07-03 11:26:51

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认识“自我”的呢?

婴孩时候,七个月的孩子就能从镜子中认出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人能够从生活经历与社会生活中进一步地体会到“我”。这是一个身份的理解,是自我对个体身份的确认。这样的“我”人人都能意识到。但是,生而为人,“我”不应该仅仅满足于个体身份确认的“我”,更要寻找精神上的“我”。

找到这样的自我并非易事,认识到自己的独特,并用生命去坚守它、维护它常常是痛苦的:苦于旁人的不理解,苦于对自我的质疑,苦于有所意识但迷惑不知去处……由于这样思考所带来的痛苦,许多人放弃了去探寻自我,甘愿融入沉默的大多数。此时的人更像是机器,趋同化将我们吞没,流入大海后不见踪影。但也总有人会在流向大海的时候扩充自我。我把他们比作河流,汇入大海,却始终为他们自己。于他们而言,“为我”,是生而为人的责任。也因此,他们总能成就不凡——即为他们自己。

在皇后乐队的传记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中,男主角弗莱迪·莫克里的一句台词在影片中两度出现:“我将成为我注定要成为的人。”即使是在得知自己罹患艾滋病,饱受人生的痛苦后,仍要这么说。他拒绝因为病痛而自怨自哀,从此一蹶不振。相反,他选择的是用自己余下的生命继续创造。他生为艺术家,生为表演者,这是他的天赋,他坚持自主选择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

成就不凡的总在少数,在面临茫茫的大海时,他们总是坚定地用生命冲向入海口,总要在海滩河滩上留下自己的印记。世人眼中,他们是特立独行的。但我听来,“特立独行”总像一个贬义词,坚守自我为何要被独立标榜?

王小波是这样一个所谓 “特立独行”的人。《三十而立》之中,他曾这样写道:“忽然之间,心底涌起强烈的渴望,前所未有:我要爱,要生活,要把眼前的一世当作一百世一样。这里的道理很明白:我思故我在。既然我存在,就不能装作不存在,无论如何,我要为自己负起责任。”“成我”,是他生而为人的责任。仅仅是因为存在,他要真诚地生活。他的真诚,全部体现在他所热爱的文学之中。他说过:“我要真诚地做一切事情,我要像笛卡尔一样思辨,像唐吉柯德一样攻击风车。无论是写诗还是做爱,我都要以极大的真诚完成。眼前就是罗德岛,我就在这里跳跃,我这么做什么也不为,这就是存在本身。”真诚地存在,是他保持自我的信条。也造就了这样一个单纯而有力、简单却不凡的天才。

“自我”是天赋所在。探求天赋是极难之事。《月亮与六便士》之中,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在年过不惑后突然醒悟,追求自我直至死亡。但于他而言,这却是无憾的——他抛弃了一切,也拥有了一切。生而为人是一件艰难的事,但坚守自我,会让这件事变得不一样,因为这是独特的。

作者/通讯员:林思贝 | 来源:宣传部 | 编辑:伍一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