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中午,在广东财经大学第二饭堂,张师傅在给学生盛糖水。
抓住男人的胃,未必抓得住男人的心。但抓住学生的胃,一定能抓住他们的心。因为,那是他们青春里的一份记忆。
“糖水铺也跟着回来吧!”小方没想到,自己的一句小玩笑,就让张师傅的糖水铺跟着他们从三水一起回到了广州校本部。这家在广东财经大学开了18年的糖水铺,早已成为了不少学子校园回忆里的一碗甜。
昨日上午11时半,早早下课的学生匆匆来到饭堂,打上一碗牛奶木瓜,一口暖暖的甜入肚,仿佛驱赶走秋日的干燥。广东财经大学第二饭堂楼梯旁,有一个面积不到20方的糖水小铺,是校园内人气最高的饮食档口。饭点一到,学生就在糖水铺的收银机前排起长龙。
1998年南下打工来到学校
“当时听说这里的饭堂找人负责一个糖水铺,于是就过来了”,张师傅15岁就从饮食技校毕业,早年一直在湖北老家开饭店,但小镇上的人都爱签名赊账,生意不好做。1998年,他听说广州有学校招厨师做糖水,就带上爱人陈姨来到海珠赤沙的广东财经大学(当时名为广东商学院)。
学校饭堂除了支付张师傅夫妇固定工资外,每个月糖水铺盈利的5%还会作为他们的奖励。“但刚开始生意很不好做,还试过一个月没完成营业额,只赚了45块钱”,张师傅说,因为觉得学校环境单纯,虽然赚得少,但省着点用,也够糊口。于是,糖水夫妇在广商一干就是7年,慢慢得到学生的认可,生意也好了起来。
糖水铺曾开到三水校区
2005年,广商三水校区建成,学校领导就跟张师傅说,不如到那边也开一家吧。于是,张师傅就一个人跑到三水校区煮糖水,而陈姨则留守本部。后来张师傅一人在三水忙不过来,2008年时陈姨就关了本部的糖水档,跟着去了三水。这一走又是7年时间。而这7年里,广州校本部一直少了一种甜。
广财大的学生,头两年在三水校区学习,大三才搬回本部。“他们都说舍不得我们的糖水,于是就跟着回来了”,陈姨笑着说。上学期末,张师傅也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情向学校申请,没想到领导马上答应。
今年9月,张师傅夫妇俩又重新回到了已更名为广东财经大学的校本部。
重回广州 给学生惊喜
“呀,你们还在啊”,10月底回母校庆祝的校友们,看到重开的糖水小铺总忍不住一阵惊喜,还纷纷要求合影。今年升上大三的女生小方也是,“开学一来,看到阿姨竟然也在,还以为离开三水后就喝不上他们的糖水了”。
2元一碗绿豆沙、2 .5元一碗木瓜雪耳,连平日外面咖啡店卖到20多块钱一杯的鲜榨果汁,这里5元钱就有满满一杯。“价格便宜是很吸引人,但关键是对出品放心”,学生小刘说,每天看着张师傅、陈姨围在炉子边煮糖水,暖意油然而生。
“那个男生啊,每天都要来买4杯芒果汁,但也没见他上火”,“女生啊,最喜欢就是牛奶木瓜”,虽然不知道学生的名字,但陈姨说,每一张脸她都认得。18年过去,糖水夫妇和他们的小小糖水铺也成为了众多毕业生的校园回忆。
糖水夫妇心里话:
赚得不多但安心又开心
“有学校补贴,价格不贵,但也一定要保证出品安全”,每天下午店铺短暂关门的3小时,张师傅都会到市场采购最新鲜的水果做原材料。曾有人质疑色彩鲜艳的果汁加了色素,陈姨就淡定地回他一句:“你喝喝就知道了”。
每天早上4点多,张师傅就会起来开锅煮糖水。6点钟正式营业,早上主打鲜榨豆浆。到了中午,糖水和果汁的销量就会渐渐好起来。张师傅说,每年最忙的时候就是9月份的军训,“那时候,忙完一天坐下来,就再也没力气站起来了”,但那也是一年中赚得最多的时候。热辣的夏天,新生们一解散,就奔来糖水铺买果汁。
冬天,生意就会回落,买果汁的人少了。但大家更爱喝张师傅热锅里的糖水。一碗下肚,暖暖的肠胃立刻得到甜甜的滋润。遇上寒暑假,糖水夫妇就会转战其他地方,打打短工帮补家计。
“现在平均一个月赚5000多吧”,钱虽不多,但夫妻档能一起生活工作,分工合作。做得开心与否,从陈姨一直咧着嘴笑的脸庞就能看出。
采写:南都记者叶孜文 摄影:南都记者黎湛均
(南方都市报2015年12月2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