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大湾区一流财经大学大家谈】服务需求,特色发展,建设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的一流学科专业体系

2020-12-21 16:44:29
党代会

服务需求,特色发展

建设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的一流学科专业体系

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研究生院(处) 苏武俊

中国共产党广东财经大学第一次代表大会已经胜利闭幕了,这是一次务实奋进、与时俱进、继往开来的大会。党委工作报告凝聚了全校共识,体现了集体智慧,反映了师生心愿,是一份科学指引学校前进方向的纲领性文件。大会提出了建设大湾区一流财经大学的奋斗目标,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研究生院(处)要深化思想认识,强化担当担责,促进学科内涵式发展,建设契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需要、紧密对接现代服务业产业链和创新链的高水平学科体系,显著提高学科的影响力和贡献度,写好学校发展的“奋进之笔”,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发展。

一、打造学科高峰,优化学科布局

(一)凝练特色学科方向。主干学科要紧密对接现代服务业、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面向大湾区在金融创新、社会管理创新和国际化营商环境构建等方面的迫切需要,打好“国家战略牌”“区域牌”和“行业牌”, 以差异化竞争战略选择优先发展的研究领域,实现从追赶式发展向引领式发展的转变。应用经济学学科要聚焦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与贸易、地方金融风险防控、财税质量与高质量发展领域,工商管理学科要围绕企业运营与供应链管理、粤港澳大湾区审计协同治理方向,法学学科要深耕粤港澳大湾区跨域治理法治领域,理论经济学学科要面向佛山新兴产业发展,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不断扩大领先优势,逐渐形成鲜明特色。

(二)着力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以前瞻视角和超前思维推进多学科交叉会聚,以学科重组产生前沿性领域与引领性方向。鼓励和引导文学、理学、工学、艺术学门类的潜力学科适应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引发的变革与挑战,主动对接优势学科,通过学科间的交流碰撞,擦出创新火花,释放创新活力,擦亮财经底色,在数字经济、智能经济、服务经济等领域培育具有“广财”特色的新增长点,最终形成优势学科力量雄厚、特色学科异军突起、交叉学科活跃强劲的学科群格局。

二、多措并举,建设高水平学科梯队

(一)加强团队建设绩效导向。将学科团队建设作为全面提升各个学科建设水平的重要载体,通过分层资助攀峰团队、特色团队、培育团队建设,经费拨付与绩效评价紧密结合,改变“重申报轻建设”的不良倾向,从而真正形成若干能够引领学术前沿、具有较强凝聚力的创新集体。

(二)强化团队领军人才的引育。团队领军人才的引育应该是一个持续优化的过程,要依据学科特色发展需要,更加有针对性、更加精准地引进和培育入选“长江学者”“国家特支计划”“珠江学者”领军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等人才项目的领军人物。同时还要建立健全权责利对等的优秀人才配套管理机制,着力营造能让学术领军人才施展才干的制度环境、人文环境,实现从“要我想,被动做”到“我要谋,主动干”的转变。

(三)注重团队青年骨干的培养。对学术发展潜力突出的中青年教师给予重点支持、培养和奖励,促使他们脱颖而出。充分解放青年博士的科研生产力,适当减轻对他们教学工作量的考核要求,使他们能心无旁鹜地专心科研,产出高质量、有特色的学术创新成果。

三、优化学科治理体系,创新学科建设机制

(一)完善校院两级管理。建立学科建设管理联席会议制度,着力协调解决政策配套、资源统筹问题,形成矩阵化合力,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健全学科内部治理机制,建立学科建设压力传导机制,理顺学科负责人、学科方向带头人及学术骨干之间的关系,做到“能者上、庸者下”,使之各安其位、各负其责。

(二)建立学科动态调整机制。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突出人才培养的考核,定期开展学位授权点自我评估。切实找准学位授权点在培养目标、学位标准、师资队伍、科学研究、教学科研支撑体系等方面及人才培养各环节存在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整改提高,从而保证学位点建设质量。实现评估结果与校内资源优化配置、学位点动态调整的双结合,激发学位点建设活力,优化学位授权点布局。

(三)探索学科特区的建设模式。要突破现有学科组织结构模式,打破现有院所、学科界限,采用灵活开放的机制,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学科特区自主权。特区负责人根据研究需要,自主选聘人员,人事管理上实行相对独立、自主管理的制度。以构筑人才高地为切入点,构建高水平学科平台,产出重大成果,实现超常规发展。

作者/通讯员:苏武俊 | 来源: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研究生院(处) | 编辑:黄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