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家乡多做点事”记大学生村官陈浩东

2010-06-22 14:45:11

陈浩东,2009年7月毕业于我校公共管理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2009年毕业时,他放弃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参加了由江门市委组织部选聘到村任职的考试,考取了恩平市恩城街道办石联村党支部书记助理。

“神奇”的陈浩东

粮食直接补贴是指在综合考虑影响农民种粮成本(包括化肥、柴油、种子、农机等成本因素)、收益(主要是种粮收入)等变化因素归并已有的对农民种粮的各种补贴,通过粮食直补渠道直接补贴农民的一项工作。每逢江门市石联村开展“种粮直补”统计工作时,村委会会组织10个自然村的负责人每人带一个计算器,计算各自村民的补贴情况。再加上村委会的会计,11个人要一起完成近4天的活。

陈浩东于去年7月22日到石联村任党支部书记助理一职,恰逢村委会开展“种粮直补”的统计工作。面对这种情况,他主动向村委会请缨负责统计工作。结果,他仅用了一天多一点的时间便计算完毕。

“神奇”——村委会的干部们感慨地形容他。从此,浩东成了村委会的电脑知识培训员,经常利用业余时间手把手教村干部和群众学习电脑知识,利用网络和现代远程教育组织群众学习惠农政策,帮助农民查找致富信息、实用技术和法律维权知识。同时,他还通过上门宣讲、办宣传栏等形式,广泛宣传种粮直补、家电下乡、金融贷款和农村合作医疗等惠农政策。

在做这些工作时,陈浩东并没有被村民赞叹其“神奇”所带来的良好感觉所包围,他真正感觉到的,是一种落差。

“落差”的陈浩东

“我想大多数大学生村官都会有这个感觉,特别是来自于大城市的——对比太明显了!”浩东坦言,虽然之前有过心理准备,但是来到村里以后,没想到现实差距有这么大,“具体来说,两者的经济、文化、生存环境差距很大。”

村委会的统计工作需要做足11天,让浩东印象十分深刻。落差感不仅反映在工作效率上,农民单薄的法律意识也让浩东感叹不已。恩平有一个村的村民经常在村门口设下路障,针对在村里开养猪场的外地人收取“过路费”。在收到村民投诉后,他与村委会干部一起去了解情况。

浩东到现场之后对村民作了说服工作,然而这些拦路的村民开始并不接受他的劝说,村民们也有自己的理由。他们拿出一张上世纪80年代的旧《土地使用法》,一本正经地认为这个养猪户用地不合理,村里面要收回,拦路收费的举动只是为了引起政府部门的注意。

这种情况让浩东等哭笑不得,根据最新的《土地使用法》,这个养猪户的用地完全合法,而村民的法律意识却还停留在上世纪。这件事让浩东感触颇深,也让他体会到了自己肩上的重担。

“当时是比较矛盾的。一是村民想维权,但采取的方式不当;二是村民也知道守法,但是依据的法律已失效。只是觉得村民法律意识有所缺失。”浩东对记者这样说道。当初他是抱着到基层能得到更多的锻炼的目的而来的——然而在村委会工作一段时间后,他慢慢地改变了自己的想法:“现在,我只希望可以为家乡多做点事!”

“传播知识和文化,开阔村民视野是大学生最高的价值!”如今的浩东,已经被选调到恩城街道办担任党政办资料员。他先后参与了征地拆迁、矛盾纠纷调解以及大型活动的组织筹备等工作。此外,他还积极参与信访纠纷的排解工作,多次与恩城街道办综治维稳中心的同事一起深入农村做上访群众的思想工作,共计参与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5件。

作者/通讯员: | 来源:院报229期 | 编辑: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