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森:让更多人一起爱上电影

2021-11-04 10:07:06

有这样一位老师:在校内,他开设的《影视作品鉴赏》《影视艺术概论》等课程座无虚席,每次选课名额都被瞬间秒光,深受学生喜爱;在校外,他在广东省、广州市、惠阳区等各级文化馆,以及广州国际金融中心等地开设电影讲座50余场,获得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好评。他就像一阵春风雨露,滋润着走过的每一寸土地,潜心传播着热爱的影视文学,他就是湾区影视产业学院教师杨森。从教四年来,杨森始终不忘教育初心,坚持电影美育方向,努力发挥电影弘扬主流价值观的积极作用,力求“让更多人一起爱上电影”。

怀揣热爱 行而不辍

“我从读书开始就很喜欢看电影,这种喜欢随着年龄的增长与日俱增,便决定以它为方向进行研究。”在攻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时候,杨森选择去香港、台湾深造,其研究方向便是影视文学。这段求学经历让他对华语电影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也让他早年便埋藏于心的那颗热爱影视艺术的种子悄然生根发芽,沐雨生长。

李安是杨森最喜欢的电影导演之一,他认为李安的电影对于中国家庭尤其是华人家庭的构成有着非常深入的探讨,而李安的代表作“家庭三部曲”——《推手》《喜宴》和《饮食男女》是杨森印象最为深刻的电影。“当时看的时候,我更多是从一个儿子的角度出发,从中窥探父子之间的关系。现在随着年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我更能理解电影中父亲的形象及其复杂性。”此外,香港电影也给杨森留有深远影响,“在香港读书的时候,我比较喜欢关锦鹏、许鞍华等导演的作品,例如《阮玲玉》《胭脂扣》等电影,包含了强烈的女性主义意识,对于女性有着深切的关怀。”在他看来,电影不仅仅是娱乐的产物,电影背后所蕴含的社会背景、人生哲理和人文关怀等都值得深入思考和探讨。“对于我们喜欢的电影,可以深入探讨每一个镜头、色彩、音效等的运用,在深入思考中发现它的趣味与魅力。”

怀揣着对电影的一腔热情进行深入研究,杨森也有过迷茫的时候。他曾在青教赛的演讲中提到,当个人兴趣爱好变为真正的工作时,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轻松有趣,几年的学习下来,反而感觉自己离电影更远了,直到后来博士毕业来到广财任教,真正踏上讲台。“每当与同学们进行探讨交流时,总能看到他们眼中散发出的对知识的渴求,他们眼中的光深深打动了我,也让我再次重寻了对于电影原初的激情。”因此,他在教学中十分注重问题导向,有意识地让同学们作为主体深入课堂,充分激发同学们的热情。在一次次的授课中,他教书育人,也得以不忘初心。

2018级广播电视编导1班的苏沛鑫表示:“杨森老师常常从我们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切入,也常常与我们分享读书的乐趣和心得,让我们独立思考,大胆表达,换种角度看问题。他很亲切,也很有耐心,总能虚心接受不同的意见,言行举止间都透着温文尔雅的书生气。我从他身上学到最宝贵的东西就是谦逊和真诚。”

在悉心培育自己内心那颗热爱电影的种子的同时,杨森也希望能让更多人接触电影、爱上电影,从而感受电影的魅力。正是怀揣这样的信念,他选择到高校做一名教师,选择到各地文化馆开设电影艺术专题讲座,将自己对电影的满腔热爱,结合所学付诸实践。

立德树人 寓教于乐

杨森对影视文学的热爱不仅仅停留在自身,还体现在教书育人中。在今年我校举办的第七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来自各学院、各专业的青年教师各怀绝技,在三尺讲台上口传心授,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杨森在此次竞赛中脱颖而出,夺得演讲比赛环节第一,斩获“十佳授课青年教师”荣誉称号。

谈及此次青教赛,杨森深感磨练与收获并存。他认为学校这种“以赛代练”的方式极大丰富了青年教师的教学经验,在考验教师课件打磨、授课技巧等教学能力中,让教师获得进一步成长。作为青年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有激情、干劲足的优势,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和教学技能训练,打造既能抓住学生注意力、又能巧妙融入学理知识的有效课堂。回顾从教四年的经历,杨森感受到自己最大的变化就是“熟而生巧”了,不仅对教学更得心应手,同时也越来越享受课堂,享受与同学们一起交流学习。杨森说道:“我们身处这样一个快速变动的时代,依然可以在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电影文学,乃至关于人生的种种思考,已经是一件弥足珍贵的事情了。”

“影视方面的视觉传达是很好的教育途径,通过同学们喜闻乐见的影像,行之有效地将正确的价值观念传达给大家。”透过影视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这是杨森的教学理念。为了贯彻这一理念,找到既能体现课程特色又能吸引学生的教学方法,杨森做了不少功课。“最重要的是要熟悉电影的每一个细节。”以授课电影《楚门的世界》为例,课前杨森会做好充分的资料准备,以便让学生清晰明了地理解课程内容。课堂上,他选择以“拉片”方式,在和同学们鉴赏电影的同时,借引加缪《西西弗的神话》,从存在主义视角探讨人道主义、人性尊严问题,把观影和专业知识相结合,引导同学们思考虚构与真实的界限,探寻影片所展现出来的人文关怀。“杨老师每节课的内容都很丰富,边播边讲解的方式能帮助我们深入了解电影片段。他还特别擅长延伸拓展,从文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不同角度去剖析作品,让我们能获取很多新知识,拓宽视野。这也是他的课程最吸引我的地方。”艺术与设计学院的林曼琪对杨森课程的喜爱溢于言表。

学而知,知而行。除了在课堂上与同学们进行探讨,杨森还要求学生写一份影评和合作拍摄一部微视频作为课程作业提交,通过实操方式实现课程知识的转化。对此,很多同学表示,在没有接触之前会觉得很难,而真正着手去做之后反而觉得有趣。“自己拍摄短视频可以学到很多运镜手法,操作能力得到了锻炼。”视觉传达设计2班的姚佳音谈到。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同学们思考问题时活跃的思维和多元的角度,常常让杨森感到意外。“他们没有把电影简单地看成一种娱乐方式,而是能深入思考,很多看法是我没有想到的,这印证了对电影的解读可以是多层次的,没有固定答案,这也恰恰是电影的魅力所在。”

酒入醴泉 香满人间

除坚守三尺讲台外,杨森还在校外各级文化馆开设了多场讲座,努力让知识走出大学象牙塔,走进社会,让更多人一起爱上电影。

讲座面向普通市民,以中年人为主。因为社会角色的差异,他们看待电影的角度与学生不完全相同。以《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为例,这部具有魔幻色彩的电影在他们眼里是比较抽象的,他们无法理解电影里动物的象征意义,因此也无法理解为什么当时这部电影可以荣获这么多国际大奖。通过杨森的讲解和引导,观众们逐步揭开电影表层的面纱,开始从影片的肌理去关注和梳理背后的人性问题。针对当下社会普遍流行的“爆米花”式商业电影和“短平快”视频,杨森坚持以艺术类影片为讲解内容,通过这种普及式演讲,让更多市民学会分辨什么是好电影,引导他们主动了解影片的内涵和电影艺术,重新拾回深度观看、深度阅读和深度思考的习惯。

在面向普通市民宣讲的同时,杨森还计划到中小学开展影视教育。“中小学学生对影视有一定的认知和了解,国家教育部门也在大力推进影视教育进校园,发挥电影的美育作用。像前年大火的电影《流浪地球》,它便成功地宣扬了中国式的家园情怀,展现出有中国特色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种价值观的传达,正是借助影像方式潜移默化地让大家了解与认同。”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采访中,杨森多次提到了“潜移默化”一词,他不忘初心,寓教于乐,将立德树人和影视教育相结合,用自身力量唤醒社会美学教育。为了“让更多人一起爱上电影”,他的脚步由校内走向校外,向不同立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普及电影艺术,传播影视文学的星星之火,点亮人们心中那盏热爱影视的灯。

摄影:
作者/通讯员:陈铭志 周愿 范欣欣 陈洪锐 | 来源:宣传部 | 编辑:伍一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