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引导和帮助在校大学生上好与现实结合的大思政课,让学生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7月21日至7月23日由社会合作处处长黎友焕指导的红旅队——海丰支队成员先后前往海丰县红四师师部旧址、海丰县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红宫红场、彭湃故居、新山村,通过采访负责人、当地居民和游客与实地考察结合的方式,了解海丰县红色旅游产业发展的模式与现状,进一步追寻红色文化在海丰生根发芽的足迹,感悟红色文化。
一
1927年广州起义失败后,红四军一路杀敌突围,穿山越岭,奔向海陆丰,于次年4月将师部定于浮潭村。7月21日海丰小队走进红四师师部旧址,映入眼帘的是几间保留着革命期间原貌的瓦舍,极其简陋的一桌一椅仿佛让人回到战火纷飞的时代,亲眼目睹战士们作战的艰苦,走访发现周边产业状况比预想中的更糟糕,村落呈现空心化发展现象,期间对当地退休老干部和居民进行采访,老干部为队员讲述红四师第一任师长叶镛和十大元帅之一的徐向前元帅在当地指挥作战的故事,谈到当地旅游发展难题时,退休干部感叹道归根到底是没有资金,没有“把手”,留不住人才。下午支队前往海丰县文旅局访问陈依拉股长,同样指出在红色旅游发展上资金问题是一个难题,人才储备是一个非常大的缺陷。
二
七月骄阳似火,穿行过红黄相间的红色文化街,犹如看见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带来一丝丝凉意,这里坐落的世界上仅有的两个红场之一的海丰县红宫红场和彭湃故居是广东省最亮眼的两张红色名片,也是海陆丰地区红色旅游发展的最好的地方。纪念馆和故居里的一件件实物、一帧帧图片、一段段文字,无一不给队员们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灵魂震撼,故事中的一幕幕场景,汇成一部规模巨大、影响深远的革命战争回忆录。
遥想100年前的七月,二十几岁的农民运动大王彭湃在这里成立了“六人农会”,再到一家、两代、六张革命烈士证书,成为东方红城最令人动容的故事,不禁感叹当下的幸福来之不易,使队员更懂得和平的重要性,真正体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担当时代责任。
7月22日海丰支队采访了红宫红场馆长陈火金,彭湃故居工作人员及多名游客。陈馆长认为对于文物保护工作者来说,更加注重保护革命遗址和讲好遗址背后的红色故事,同时红色资源发展不能过度商业化,要统筹把握革命遗址的保护和利用关系;采访游客时还发现“天上雷公,地上海陆丰”的刻板印象对当地旅游业的发展的负面影响较大。
三
新山村是彭湃妻子蔡素屏的娘家,自1922年彭湃在此开展农运宣传工作后,革命精神也在这片红色热土上代代相传,许多英雄为革命献出生命和鲜血涌现出“一门七英烈”、“父子三烈士”等广为传颂的感人事迹。据了解,自七年前新山村被评为省定贫困村后开始探索“红色+旅游发展”做法,盘活红色旅游资源,使旧村焕新颜,如今当地建成红色纪念馆、红色广场、红色文化长街等旅游坐标,带动服务业发展,促进乡村振兴,成为海陆丰新晋红色旅游打卡地。
“黄发垂髫,怡然自乐”“依山傍水,风景旖旎”这是队员对新山村的第一印象,在交谈中,新山村吕湖泳书记认为“红色旅游资源最重要的是做好保护措施,其次才是是对外展示”。吕湖泳最后还用彭湃利用所学的经济学知识统计地主、农民数量,开展农民运动的故事,勉励队员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建设家乡,更要传承传播海陆丰积极的方面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四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革命老区的发展同样需要产业支撑。十四五规划提纲中指出“要积极鼓励开发革命文物保护和利用,共同传承红色文化,共同搭建红色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平台,合作促进革命老区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
为促进海丰红色旅游资源优势转化经济优势,团队从正反两个方面选点调研,从当地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的地点到新晋打卡点再到原有发展点,剖析总结海陆丰红旅产业发展的桎梏,后续红旅队成员将前往陆丰、陆河、城区等地调研,并通过撰写调研报告的方式总结本次调研成果,为海陆丰未来红旅产业发展提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