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传统的载体,彰显着民间的集体记忆、生活智慧和礼俗信仰。葵艺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重要的一部分,其传承与发展历经变迁到现在,已经远远不复昔日的盛况,但是随着国家对地方传承手工艺的重视和保护,为其传承带来了契机。广东财经大学暑期三下乡“新会葵艺向阳团队”于8月13日前往江门市新会会城,对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新会葵艺进行实地调研。实践调研团通过近距离并亲身体验葵扇的烙画和工艺编织,与手工艺传承人深入交流,探讨新会非遗葵艺文化在互联网时代传承和发展的新模式,
为探寻民间工艺,了解葵艺丰富的历史文化,“新会葵艺向阳”团队在葵博园手工艺人的带领下,参观葵扇展览厅和制作车间,深入了解葵艺制品种类、从采葵到制成工艺品的一整套严谨的技术和工艺流程、现代葵艺的文创产品。
葵艺起源于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其所在的江门市是有名的五邑侨乡,有“中国第一侨乡”的美誉,江门新会也是五邑文化的发源地,具有丰富多彩的五邑文化资源。葵艺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重要的一部分,有着1600多年的发展历史,很早便扬名四海,其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价值。侨乡人民对葵艺制品具有特别的情怀,它是人们联络感情的佳品,加强对葵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利于助力乡村振兴。
在葵湖公园里队员访谈了一位的老人家,关于新会葵树的历史文化,说起葵艺,一位年过八十的老人家侃侃而谈。从中团队了解到了葵湖公园中的葵树已经有上百年历史,葵艺的多个工序,从葵叶到葵柄、茎干,每个地方都可以利用到。此外,老人家还讲述在20世纪中期,新会的葵艺手工制品销往全国各地,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周恩来曾来江门调研和考察时,亲自前往江门新会葵艺手工制品厂,与手工制作者交流制作技艺,对新会手工制品赞不绝口。
为了挖掘支撑每一代葵艺人不改初心,精心传承葵艺的背后精神,团队来到新会区会城惠林葵艺馆,这是国家级新会葵艺传承人廖惠林的工作室。在这里,有许多廖惠林老师的创作,其中有把新会美景绣到《小鸟天堂》绣织扇上的,有借鉴国画、剪纸、浮雕等表现手法的,有以贴画形式创作的,最多的还是用电烙笔在葵扇上作画的,精美绝伦,使普通葵扇焕发生机,兼具使用和观赏价值。另外有许多以蒲葵为原材料,利用传统技艺进行编织的小摆件、饰品和包包等编织品,这些编织品往往是生活中最真实、最直观、最原始的,既有传统韵味又独具个性化特点,精致大气,百搭实用,将极简风演绎到了极致。
烙画扇(火画扇)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新会葵艺”的代表性工艺品,也是“新会葵艺”流传下来的众多手工技艺中保存相对较好的制作工艺。烙画的原理是葵扇的燃点低,在高温下会出现烧灼痕迹,通过控制热棒的温度或力度,在扇面上留下不同的程度的焦痕,通过控制最终可以烙成极具艺术魅力的扇画。烙画组的队员总结出烙画要把握好力度,不能因用力过度或温度过高而烙穿扇面,又不能因用力过轻或温度过低而显不出画面效果。
编织最主要是把握纹路的交错对折,一环扣一环,对初学者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需要用心体会这个重叠交错的原理。另外,葵叶有一定的韧性,把葵叶撕成条状,编织过程中不易断。
通过这次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收获颇深,对新会葵艺文化历史、制品分类、保护现状、当前面临的困难和许多实际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另外,亲身体验葵扇的烙画和编织,感悟非物质文化遗产风采和魅力的同时,也体会到了非遗工作的繁琐,传承人的不容易,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有了更强烈的责任意识。团队在本次实践工作开展中,提前制定访谈提纲,实地参观,访谈中做好录音,文字记录和拍照等工作,在本次项目后期,团队将不断探讨新会非遗葵艺文化在互联网时代传承和发展的新模式,新方法,加强对新会葵艺文化的弘扬宣传工作,不断创新,为新会葵艺传承赋能,发展助力。
(中华网于2023年9月8日报道链接:https://m.life.china.com/2023-09/08/content_2421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