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三水首个红头巾展馆开馆,广财师生负责英文转译讲好佛山故事

2024-01-25 15:27:24

近日,位于云东海欧村里的“乡见之创艺园”红头巾展览馆正式开放。这是三水首个红头巾展馆,通过图文、多媒体互动、雕塑等形式再现了“红头巾”的时代光影。

红头巾展览馆的英文转译工作由广东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学生国际事务中心完成,该项目也是广东财经大学与云东海街道校政合作的成果之一。在谈及此次翻译工作时,负责教师田野说,刚拿到红头巾展馆的文稿时,发现这个翻译工作不是简单的文字转换,而是要基于扎实的文史研究来讲好一个中国故事。

“红头巾”特指历史上的一群三水女子。20世纪20-40年代,近6万名三水女子漂洋过海,到新加坡从事建筑粗工或勤杂工,“红头巾”也是三水女子自重、自爱、自立、自强的代名词。三水女子“下南洋”的时代早已结束,但人们对“红头巾”的纪念从未停上:在新加坡,她们的故事被写进教科书;在三水,“红头巾”成为非遗;还有以她们为原型而创作的文艺作品持续涌现……

“红头巾”这个词汇如何翻译?新加坡人是如何称呼这群来自三水的女人的?田野寻思,既然红头巾的主要工作地在新加坡,那么可以从当地的英文报纸入手寻找翻译的灵感。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在当地知名英文报刊《海峡时报》1986年5月2日第六版中找到出处“Samsui Women”。而其它渠道查询到学术期刊也交叉验证了新加坡人用“Samsui Women”这个词汇来称呼红头巾。“这是一个很好的表达,Samsui保留了粤语的平舌音,Women采用复数形式指代了一个女性群体。”田野说。

在接下来的翻译工作中,师生们不断克服各种挑战,确认《三水县志》这类专有名词的英文翻译方式,通过视频资料对文稿内容进行补充。田野强调,虽然有些史实的翻译可以高度概括,但是涉及红头巾的采访原文要最大程度地保持原貌,因为这些语言体现了红头巾们的思考过程。“随着翻译工作的开展,我被红头巾的沉浮人生深深地感动,也发现更多文史资料尚待补充。”他感慨。

广东财经大学佛山校区位于云东海街道,一直以来,校政双方保持着密切的交流与合作。在红头巾展览馆的开馆日,云东海街道与广东财经大学合作,签订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合作协议,以党建为引领,在产业和学校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交流与合作,共建人才队伍,共享实习基地。此次校政合作,将聚焦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等重点领域,引导优秀青年大学生深度参与“百千万工程”,助力街道“百千万工程”迈出新步伐。

“本次活动是推进合作共建工作走深走实的有力举措。”广东财经大学省市共建办副主任曾忠诚说,学校将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按照学校党委指示,按照结对共建的总体部署,以合作项目为抓手,围绕云东海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找准工作着力点和突破口,全力推进合作共建落地见效,为佛山市三水区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的“广财智慧”,实现双向赋能、合作共赢。

 

(佛山+于2024年1月24日报道链接:

网址:https://content.foshanplus.com/newsDetails.html?newsId=836807&memberId=422648&utm_source=fsandroid&utm_medium=news&utm_campaign=context&utm_term=836807&utm_belong1=422648)

摄影: 肖华娟
作者/通讯员: | 来源:佛山+ | 编辑:刘鸿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