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理论版:贾毅:以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影视产业发展

2024-05-23 10:47:55

马克思指出,“生产力,即生产能力及其要素的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时代命题、发展命题、改革命题,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也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路径。每一次科技革新,都带来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变化。近来,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焦点和技术热点,正在创造新动能,建构新产业。ChatGPT实现了人与机器的顺畅交流,提升了社会个体内容生产的能力。以Sora为代表的视频生成技术把智能化生产范围从文字扩大到了视频,根据一段文本指令,人工智能就创建出对应的场景、角色,甚至可以将视频中的内容向过去或未来推演。因此,人们预感到影视行业将会迎来大变革。其实,视频领域诞生最早的电影,本身就源自于技术的创新,随后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胶片到数字……影视行业历次变革也都与技术密切关联。

工具是劳动的重要因素,工具的变化必然引起劳动形式、劳动效率的变化。AIGC使普通生产力变为数字生产力,视频制作人不再必须查阅资料、撰写剧本,不再必须考察取景地、设计拍摄场景,只要输入命令就可以完成视频制作。这意味着,如果数字劳动的资源供给足够充分,拍摄主体间如何配合、是否选择了最佳时机、拍摄角度是否合理等等这些本有的专业抉择或被直接跳跃,或不直接决定结果的差别。理论上讲,视频生产从编剧到拍摄到剪辑到后期包装的系统性技术工作,变为字符敲击中发号施令和机器计算符号组合后的快速呈现。整个网络空间都成为数字资产数据库,网络使用者相互成为数字劳工。生产资料和生产方式共同推动了生产范式的变革。在这场变革中,“身体缺场”也能实现“现场生产”,“时间长度”可以被“超级压缩”,“空间场景”可以被“瞬间合成”,大大简化了视频生产的必备要素和提升了制作效率。目前,Sora的生成能力已经达到60秒的长度,这对于微视频、广告等时间较短的视频类型来说,已经具有很大可能或很大部分的直接完成性。

对于要求故事逻辑严谨、场景构建精准、演员表演细腻的影视剧而言,AIGC还不能独立完成,但却是非常强大的支持力,“人机协同”成为主要工作方式。导演对于角色的精致打磨,演员对于角色的反复推敲,这些拍摄现场可能都要尝试很多次的工作,很难通过指令完美执行。但在人对机器的科学使用之下,会产生巨大的新动能。比如,一个电影剧本人工智能无法完整编写,但编剧可以进行切割式分配,由人工智能分块生成,不满意还可以随时重新命令。而且人的工作中心可以更聚焦于创意,从想法到文字的转化过程,人工智能高速协助完成。此外,由于AIGC可利用的资源库远远超过人的大脑存储且能够快速重构,这就决定了其在影视生产的某些环节扮演“超人助手”的角色,如剧本编创、视频模拟、特效生成等。一部科幻电影的动画预演,可能从几个月缩短到几周。跨越时间空间的符号能瞬间被调取和组合,可以有效填补影视人对非经历或想象场景的吸收,对于增强当下急需提升的影视作品跨文化叙事和国家化传播,亦有很大帮助。

新技术对影视这一传统创意领域影响权重再一次加大,宏观层面来看,意味着文化产品的竞争升级迭代,科技更直接影响国家间的文化竞争。行业层面来看,意味着对影视业从前期的编剧、融资,到中期的拍摄、制作,再到后期的宣传、发行以及周边产品开发全链条介入和降本增效。一方面对影视领域职业结构构成冲击,部分人才面临转型;另一方面,带给影视新人更多创意实践机会,增加行业活力。目前,国内公司已经在开发编剧助手、剧本评估、视频检索、AI剧照等更精准的智能化工具,释放出积极的行业信号。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前,文化领域必须积极推动产业的创新力,积极拥抱智能化趋势,乘坐新质生产力的“高铁”。同时,我们要在规范化、文明化使用新技术中走在世界前列,积极解决生成内容的版权、伦理等问题,坚定文化自信,实践“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要求,以精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本文作者:广东财经大学湾区影视产业学院院长、教授;本文系广东省“影视产业创新研究团队”(2021WCXTD017)的研究成果】

 

(南方日报理论版于2024年5月23日报道链接:https://epaper.nfnews.com/nfdaily/html/202405/23/content_10100168.html)

摄影:
作者/通讯员:易华米 | 来源:湾区影视产业学院 | 编辑:刘鸿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