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落实省委关于将大湾区建设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的总体布局,实现新时代中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外国语学院举办了“外语学科高质量发展的特色创新路径学术论坛”,探索新时代高校外语学科高质量发展的特色创新之道。
论坛邀请澳门大学李德凤教授、大连外国语大学邓耀臣教授、华南理工大学朱献珑教授作主旨报告,我校外国语学院优秀青年学者姜滕龙博士、赵嘏博士作汇报发言。外国语学院周红辉教授、胡红辉副教授、马思玙博士分别作主持。外国语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近80名师生参会交流。
外国语学院院长陈冬纯教授作开场讲话。她指出,外国语学院紧随时代步伐,提出了外语学科、外语专业和外语课程的1+X创新改革计划,开启由校外卓越名家领衔的学术团队建设之旅,聚焦于外语学科视阈下的区域与国别研究和资政研究两条特色创新路径。本次论坛有幸邀请学界资深卓越的专家名家以及学院的两位优秀青年学者作报告交流,分享区域与国别研究、基于语料库技术的数字人文等前沿研究话题,体现了学术交流的高端而“接地气”求实精神。期望本次论坛能更好地促进我校外语学科探索和开创出符合自身发展的特色创新路径,并带动教师走出科研躺平的现状和困境。
澳门大学翻译学特聘教授、人文学院副院长、翻译传译认知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李德凤教授作题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国别与区域研究:从外语通到外国通的创新路径”的报告,探讨传统外语学科在转型过程中如何有效融入国别与区域研究。人工智能发展、大语言模型广泛使用时代背景下的外语学科面临冲击,而“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国别与区域研究是机遇与挑战。报告基于数据文献和CiteSpace软件计量,从学术网络、主题演化与研究热点三大方面分析国际上国别与区域研究方面的状况和经验,为国内外语教育和国别与区域研究提供启示。
大连外国语大学博士生导师、《外语与外语教学》主编邓耀臣教授作题为“基于语料库的外语教材建设研究”的报告,围绕语料库与外语教材研究、语料库与外语教材评估、语料库与思政元素挖掘三个模块,重点探讨语料库在教材编写和教材评估方面的作用。一方面,以本土化CLIL教材《英国历史文化》和《美国历史文化》为例,介绍运用语料库分析方法,从语言难度和学科内容的完备性两方面开展教材评估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聚焦服务教材建设的外语思政语料库建设原则和加工规范,从语料库中挖掘思政元素深层内涵的方法,为外语思政教材建设提供高质量素材。
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博士生导师、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青年学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朱献珑教授作题为“外语学科视域下的区域国别研究路径探索”的报告。探讨如何在外国语言文学的学科架构下,坚持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的新文科发展理念,将先有知识体系与区域国别研究有机融合,培养复合型专业背景的“国别通”“领域通”“区域通”人才,持续提升外语学科服务国家战略与社会需求的能力,服务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外国语学院姜滕龙博士作题为“‘日本马克思主义’研究新路径探析”的报告。基于当前国内日本马克思主义研究多为散论、缺乏整体性分析和系统性评价的现状,提出新的研究路径应以日版马克思主义译著和日本学者的马克思主义学术成果为研究对象,从理论逻辑、理论效应和实践特征等学术史角度对日本马克思主义展开研究,在文献研究和文本解读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其问题逻辑、核心内容和学派互动,着重把握日本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意识与理论张力,探讨其作为思想资源的意义,全景式构建日本马克思主义百年学术演进层次和理论版图。姜博士通过分享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内容,为日语专业教师的科研进路提供了新启示。
外国语学院赵嘏博士作题为“徘徊在‘求同’与‘取异’之间:金文泰《粤讴》的英译转变”的报告。从具体文本入手,分析金文泰《粤讴》英译本传达出的同质与异质,究其原因、带来的翻译效应和可借鉴之处。认为导致异同的原因包括:译诗中民族性的限制、翻译中文化空缺的影响、游走在本土文化与文化霸权间的翻译考量。《粤讴》英译过程中,从较强的民族性走向较强的世界性,顺从西方的叙事诗传统译本,从抒情转向叙事,而中华特色文化在文本与副文本中得以体现和阐释。赵博士以地方诗歌传译为研究对象,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