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润心工程”实施三周年成效显著

2016-05-25 15:10:34

国家十分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部、卫生部及团中央先后出台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2016年,教育部、广东省教育厅又把深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着力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列入当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恰逢全国第十七个“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新闻网推出长篇通讯“润物无声,润心有情”。

近些年,随着信息传播渠道的畅通,由心理问题引发的极端案例不时刺激人们的眼球,刷新人们认知的底限,而大学生作案又格外引起轰动,马加爵、药家鑫、林森浩……对人们心理的震撼长久难以消逝。人们也不时听到大学校园因心理原因导致的自杀和其他不幸。不同层面的问卷结论显示,大学生这一群体的心理问题呈多发性和普遍性。作为大学里的教育者,认清社会转型期对人的心理带来的冲击,对现阶段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进行深入的观察分析,厘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关系,使高校培养出具有医学和社会学意义上的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人才,无疑任重且道远。试想,从我们校园走出的毕业生,无论个体层面和公共层面,均有能力良性共处,即他们不仅具备个人幸福生活的能力,且能轻松融入社会,与其他人乃至大自然和睦共生,具备脱离“小我”乐于奉献的人格特质,我们这个社会焉能不和谐?!

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早,学校从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及经费支撑等方面,予以尽可能的支持,工作进展很快,专业水准和实操能力不断提升。近些年,我校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在进一步强化专业理论指导的基础上,在着力完善学生整体心理素质的同时,强化针对性以及个体的辩证辅导,使有这方面需要的学生在校期间就得到较为专业的帮助和全面指导,为其走向社会打下好的心理基础。

通讯聚焦 “润心工程”的几个亮点,展示我校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探索、创新和成效。“润心工程”是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研究咨询层面向更为广阔的空间延伸,推动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从形式到内容进行变革的试水,她使学生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被动者变为主动的参与者,且时空、个体集体多维覆盖。

“润心”源于杜甫的《春夜喜雨》诗:“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主办者用意不言而喻。“润心工程”于2013-2014学年推出,三年来,从个人、宿舍、班级三个层面,开展了一系列角度新颖、形式鲜活的项目,学校希望藉此传播心理健康的正能量,以朋辈间的真挚情感滋润财大学子的心灵,使学生通过参与“润心工程”,心理和人格经历科学专业的校正、历练和锻造,未来能更好的适应复杂社会的挑战。“润心工程”系列活动依托心理学科学,加以通俗化,巧思妙想,富有趣味性,为同学们喜闻乐见,参加者踊跃,优秀的案例也不断脱颖而出。活动在实施过程中,密切结合学校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的改革发展方向,适时做出调整,如顺应我校学分制改革,新一学年度最近一期“润心工程”加入了“社区层面”的“社区心理互动游戏”活动,形成“个人-宿舍-班级-社区”全方位覆盖的“润心育人”模式,在业界具有一定的独创性。

通讯详细内容见新闻网专题聚焦栏目:http://news.gdufe.edu.cn/html/ztjj2/2016/05/25/ecd7a944-520e-4a23-a86b-236acb3e817d.html。

作者/通讯员:杨立明 | 来源:宣传部(新闻中心) | 编辑: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