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上课特别有趣,我总能在轻松的气氛里学到许多知识。”“老师每节课的备课都很认真,有案例有时事,还有她自己的实践经历。”“每次问老师问题,她都很耐心地对我讲解,而且特别亲切。”这位学生口中“有趣”“认真”“耐心”的老师,就是广东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的执行院长、党总支书记彭雷清。在教研上,她在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方面,尤其在市场营销、渠道管理、商贸企业管理方面有着较深的研究;在课堂上,她守护一方净土,勤耕三尺讲台,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
尽心为师,寻求自我
1986年,彭雷清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后选择留校任教,教师成为她的第一份也是最终的职业。“我一直以从事教师这份职业而感到自豪。”彭雷清表示,教师就像演员,精心挑选上课素材、准备课件案例、组织教学,就像演员研读剧本一样仔细研读教材,把教材的表述梳理成有利于学生理解的语言,以便在课堂上更好地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达到最佳的“舞台效果”。在这一过程中,备课与教学现场的临场表现便是对“素材”的再加工过程。“我觉得作为一个教师,只有这两个再加工的环节都做好了,才能真正当好一个老师。”
彭雷清尽心追求的这份“舞台效果”,也使同学们获得了良好的“观影体验”。同学们说,彭老师讲解的内容不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还会结合自身的经历,把自己的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课本上的知识点有些枯燥,但是结合了老师有趣的个人见解后,就变得容易接受了。”除此之外,彭雷清还会将最近发生的时事与课本知识相结合,寻找热点事件与课本观点的共通之处。“在彭老师的课堂上,我不仅收获了知识,还增长了见识。”
如今,彭雷清已经积攒了二十余年的教学经验,谈及这期间心境的变化,她表示“不忘初心”是自己努力坚持的。“尽管工作很忙,但我也一直告诉自己要以一个普通教师的身份要求自己,做好自己的教学工作,做好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工作。”在同事的眼中,她也很好地平衡了这两者的关系。“无论是作为领导还是教师,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她总是能够给其他老师树立良好的榜样。”
成为教师以来,彭雷清每隔十年都会给自己定一个计划: 30岁时,调到当时还名为广东商学院的广东财经大学;40岁时,挑战未知,选择到中国人民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而50岁的她,放飞自己,前往美国担任七个月的访问学者,探索更广阔的世界。“我始终觉得,人要给自己定个挑战的目标,这样才会激励自己不断进步。”
杏坛桃李,春风化雨
从选择做一名教师开始,彭雷清便兢兢业业地教书育人。她愿意与学生交流,也希望和学生成为朋友,许多学生也给予她很好的评价。在课堂上,“彭老师是一位阅历丰富、认真负责的老师,即使身患感冒,也坚持带病上课。”在课堂外,她与学生谈心,解决学生学习上的困惑,舒缓学生生活上的愁苦,引导学生形成乐观健康的心智。“和彭老师交谈,总是能让自己开心一点。”
对于学生的困惑和迷茫,彭雷清总是及时疏导。国际商学院的大一新生覃同学表示,自己还没有完全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会时常迷茫,没有方向。对此,彭雷清谈了自己的看法。她说,进入大学后,同学们应当尽快制定自己的学业规划、明确学习目标,否则,缺乏目标、迷失方向,四年的大学生活便会如流水般哗啦啦地过去了。确立目标后,还需要有坚定的意志力。认真的大学学习会比高中更为艰苦,需要不断克服困难,坚定信念。大学是一个全新的站点,在新专业面前,很多人都变成了“无知者”。这时可以把自己放空,端正心态,一切从零开始,逐步去熟悉、掌握专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
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彭雷清对同学们深感焦虑的学习方法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专业的学习不应仅仅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要在深入市场考察、思考与分析的基础上,用理论知识去分析市场上的现象,做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同时还要时刻关注企业、市场、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用更高的站位、更广阔的视野来关注世界,对世界保持一种好奇心。”她希望同学们牢牢把握时代机遇,在更大的格局中找到属于自己人生的位置,既要仰望天空,把自己的梦和中国梦紧密联系,也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自我价值。
结缘国商,着眼国际
在担任国际商学院领导职务前,彭雷清还有过八年的管理学院副院长和九年的工商管理学院院长经历。她坦言,相比于行政管理工作,她更喜欢和学生在一起,所以最后她选择了与学生同行,与国商结缘,开始了一段新的教学历程。
国际商学院是一个“四方共建”的新学院,汇集了来自广东省教育厅、佛山市人民政府、三水区政府、广东财经大学四方力量,实践创业、校政行企联合办学和国际化是国际商学院教学的三大特色。彭雷清认为,如今国内的商学教育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层面上越来越接近国际领先水平,这也意味着商学和国际的接轨更加容易也更加迫切。“我们的同学将来可能会去国外留学,或者到跨国公司求职就业,他就需要掌握这些国际化的商业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竞争力,更好地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去。”对于国商的教学理念,彭雷清表示,希望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具备全球化商业视野的人才。
除了做好学生工作,彭雷清对教师队伍的建设也倾注了大量心血。“青年教师要尽快地融入到教学单位来,完成自身社会化的过程。”她认为青年教师应当注重从“文化融入”“业务能力”和“科研学习”这三个方面来适应新身份、融入新环境。许多青年教师原本一直都是在高校研读,缺乏实际工作经验,教师是他们的第一份职业。通过转变对自身身份的认识、融入教学单位的文化、尊重制度规则等方面的差异来适应新的环境,是每一位青年教师的必修课。
彭雷清十分乐于和青年教师做朋友,给青年教师提供指导和帮助,引导他们更好地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社会身份转型。她说,一名优秀的老师不仅要在教学上认真负责,重视每一堂课,关心每一个学生,在科研事业方面也不能松懈,要时刻关注学科的前沿信息,紧跟学术动态。事实上,她自己也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努力做到教学与科研并举,“放电”和“充电”同行,“边上课边充实自己,再忙也要迫使自己学习”。彭雷清对青年教师寄予了厚望,她期待青年教师在工作中学会更好地做人,不断磨练自己的业务能力,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实现自身的蜕变。国际商学院的杨希老师表示,彭院长这份对教育教学的追求,对其他教师有着重要的表率作用,激励着教师们不断打造精品课程、申报国家项目;鼓励教师们无私奉献,分享教学经验,共享教育资源。
守护一方净土,勤耕三尺讲台。作为教师,彭雷清不忘初心,精于业务,乐于奉献,在三尺讲台上撒播知识和爱;作为学生们的朋友,她乐于聆听,勤于指导,用温润的言语滋润嫩苗;作为院长,她心系师生,着眼国际,身体力行投身学院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