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年的馈赠

2022-04-01 10:16:20

我很早就发现在应试教育的强压下,我在学习方面的心理出现了很大的问题。

初中一次误打误撞的狗屎运使我进了重点班,我的自我意识因此经受了相当一部分的迷失。曾经的我以幽默搞怪为趣,视插科打诨为乐,以在班上哗众取宠、与朋友谈笑风生为豪;成绩什么的,不错就可以了,一两次考砸了怕什么,大不了下次早点复习。

这样吊儿郎当,走一步算一步的我,却被分到了一个无论是老师还是同学都绝对的唯分数论的班级,这直接导致了我价值观的崩溃。他们的追求没有上限,永远不会满足。我最好的成绩就是他们最差的成绩,平时我的父母跟别人津津乐道的我的特长,像画画、舞蹈等等,在他们眼里不过是小孩子的把戏,不足挂齿。

同样是吐槽一道数学题,在过去我收到的往往是感同身受的哄笑,在这里只能得到怜悯的眼神,甚至一句:“这都不会吗?”在班上长期找不到归属感的我,也曾努力尝试去融入、接受他们的价值观,这给我的初三,以至于后面的高中生活都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我从来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优等生,我引以为傲、自命不凡的不过是些不值一提的小聪明。在班上度过的每一天我都感觉自己的信念处于极其强烈的震荡中,我很快接受了成绩定义价值的三观——“低分是一种罪过”,分班后的我在日记本上如是写道。

像一只活蹦乱跳的兔子,被人提着耳朵塞进批量生产的罐子里,我们被整整齐齐地码在架子上,根据一次次不断刷新的排名明码标价,这使我对成绩患得患失。我会为一次考得好而狂喜,挥霍掉一整个晚自修沉浸在兴奋的自我高潮和对未来漫无天际的幻想中;会为一次失败而眼泪沾满试卷,在同学面前脑逾千斤,完全抬不起头来。

尤其在初三实行军事化管理后,级长每天一巡逻,没收所有与学习无关的书籍,动辄因为一两个人的游手好闲或晚自习看课外书就召开年级大会,对我们进行长篇阔论的洗脑和精神控制,在长达半个晚自习的会议中强行念咒,喋喋不休地一遍又一遍强调课外书的“毒性”,妄图通过苛责和紧逼激发我们的应激反应,知耻而后勇。

这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了我学习的军令号角——我在刻意剥夺自己享受任何快乐时光的权利,用不断的心理暗示洗脑自己休闲是一件大逆不道的事,唯有片刻不息地学习,像一台永动机,才能洗刷自己不如人的耻辱和烙印,让我即使在片刻的休憩中也充斥着揣揣不安,似乎是一种对自己的“背叛”“堕落”“自暴自弃”。

长此以往,我习惯了自我贬低,无论多好的成绩都驱不走自卑的阴云;合理娱乐的缺位,使我的精神极度匮乏。

在“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的传销般的口号的腐蚀下,我几度魔怔,身体不堪重负。白天打鸡血,晚上常戚戚,先后经历了失眠脱发、食欲不振、神经恍惚等一系列糟糕状态,最终一头栽倒在最重要的一场市统考的考场上。

“——咚!”的一声,宣告了我困兽挣扎的时代彻底倒塌,一想到追求好成绩,就像条件反射般先身感受到了痛楚,从此我开始放弃抵抗,在重点班苟延残喘,像骆驼祥子般浑浑噩噩度过了余下的初中时光。

上高中之后,学业反而没有初中那么咄咄逼人。我的学习状态稍有好转,但在高考备战又逢疫情时仍有复发。我不是没有找寻过改变的方法,我几乎看遍了所有能看到的工具书,从未缺席一场校友宣讲会、学霸经验分享会,但收效甚微。他们基本上都没经历过我的困窘,也无法解决我的烦恼。

直到我看了一本北大校友写的自传型高考纪实文章,字里行间我似乎看到了曾经的自己。他认为高考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武装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其中他提到了军人精神外化,道家思想内收,贯彻刘邦“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大将之风。这大大超出了我的知识范围,军人精神尚可理解,道家思想我却只是吃了个囫囵。

直到大学《中国文化典籍导读》这门课程开班,才解开了我心中的谜团。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家“反”的思想给我打了一剂强心针,让我可以心平气和地享受休闲时光,而不是警钟一直长鸣。我理解为只有先学会休息(无),进而才能更好地学习(有),再进一步实现理想和目标(万物)。“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休憩不再被我视为奢侈,反而是一种思考。所谓“劳逸结合”,在“虚静不盈”思想的指导下更成了一种平衡的智慧。

同时,我对待考试的心态也有了很大转变。取得一次小成就后,冒头的沾沾自喜就会被老子一句“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拉回来,丝毫不敢怠慢,唯有保持愉悦的心情投入下一阶段的任务;当我得知自己的某次测验砸得稀巴烂,自怨自哀的飓风马上要来临时,脑海中立刻浮现“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于是也不气馁,而是认真分析问题所在。

不仅是学习,“福祸相倚”也成了我的生活哲学之一。好运临门,我谨慎处之,警惕得意忘形;天降大难,我也坚信“必有后福”。那些喜怒无常、抓心挠肺的情绪一点一点平复,淡出了我的生活。

比起成功学敲锣打鼓、靠“吼”出来的价值输出,“无为”的思想更像是一场清净本心的修行。是非在己,得失不论,时刻提醒自己保持心静如水,渐渐地,也让我喜欢上了水。

我觉得水堪称这个世界上最美的事物,或欢淌如溪,或奔腾如江,或宽容似海。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它时而是无形的水,时而是无影的汽。老子曾赞许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但水并不只是柔弱无力,随遇而安,任人塑形,恰恰相反,正如《道德经》有言:“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它可以是漫天恢弘的皑皑白雪,可以是攀附蜿蜒的万里坚冰,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我欣赏水的“守柔不争”,敬佩水的“既是矛又是盾”,更希望培养自己如水的心态,开拓如水的格局。

2021年转眼间就要落下帷幕,中国文化典籍的课程也临近尾声,道家的思想对我的启迪却不会因此止步,未来我也将致力于研究道家思想,汲取古人智慧。引用孙子的一句话为本文作结:“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动如山”,这是我学习课程后感悟到的学习与生活的理想状态,也是老子穿越千年赋予后生的馈赠。

 

(本文乃《中国文化典籍导读》课程思政教学成果之一,指导老师:人文与传播学院万静)

作者/通讯员:胡越 | 来源:人文与传播学院 | 编辑:蒋晓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