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问国考:畸形“国考热”还能持续多少年?

2013-11-27 14:47:18

11月24日刚刚结束的国家公务员考试,再次成为国人议论的焦点。自1994年始,被称为“国考”的国家公务员考试,整整走过了20年,其影响力逐渐扩大。近10年来,国考成为中国诸多“热”当中尤其引起关注的一个。“国考热”成因复杂,影响甚广,因而也成为国人不断进行破解却始终不得其法的一大难题。

一问:“国考热”何以持续十年而不衰?

根据北京某权威媒体针对高校考生进行的调查,对于“参加公务员考试的原因”,85%的考生选择“就业形势不好,公务员工作稳定”,90%的考生认为“公务员福利待遇好”,45%的人选择“属于社会管理层,社会地位高”,还有30%的考生是为了“获得北京户口”,也有56%的考生是“看周围同学都在考,所以也报名考试”。

有专家分析认为,“国考热”成因较多,如人们认为公务员收入稳定、工作压力小、社会福利待遇好、社会地位较高。比如,跟据《求是》杂志社旗下的《小康》杂志发布的“2012中国幸福小康指数”,在“公共眼中最具幸福感的职业”排行中,公务员位列榜首,紧随其后的是与公务员一样较为稳定的职业——政府官员、教师。此外,而一些青年人为能在大城市立足,于是将考取公务员视为捷径。

二问:“国考热”对中国社会有什么影响?

今年9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德蒙·菲尔普斯曾针对中国的“公务员热”表示,“很多受教育程度良好的年轻人,都挤着想去做公务员,这是一种严重的浪费”。还有人认为,“公务员热”使得年轻人一味求稳,丧失创新和冒险意识,将会阻碍国家发展。也有观点认为,从社会的角度而言,本该在实体经济或社会事业中创造价值与财富的精英阶层,一股脑地拥向公职服务部门,悖逆了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法则,公共利益最大化就成了问题。这是“社会发育不全,市场化程度不高,改革力度不够的反映”。

与上述观点持不同意见的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王忠武表示:“国考热”有利于选拔优秀人才进入公务员队伍,这对于提高政府管理水平是很有好处的。说它影响中国发展是言过其实,因为公务员只是社会总人口中很少的一部分,虽然有这么多人报考但结果肯定是绝大多数人不可能成为公务员,绝大多数人还得在一、二、三产业中工作。年轻人为职业理想拼搏一把是很正常的。当然,目前“国考热”有些过度,它也会产生成本和代价,这是需要加以降低和控制的。

三问:扭曲的“国考热”,是国考制度本身的问题吗?

“国考热”经久不衰,自然是某些方面出了问题。然而,多数分析都认为,我们并不能因此就怀疑公务员考试制度本身。正如评论员韩步华所说:“这样的制度应该是现代社会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之一,与官场上带有封建残余色彩的‘近亲繁殖’、‘任人唯亲’相比,公务员公开招考等于给了一些青年才俊平等进入国家公务人员序列的机会,也确实为国家选拔了一批批优秀的人才,为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公务机构的管理储备了一大批‘未来之星’。应该说,这是中国社会进步的表现,也是这几十年改革开放重要成就的体现。”实际上,国考如同高考一样,被认为是公民权利和机会公平的一个重要体现。

四问:参加国考者,目标是成为怎样的人?

国考的全称是“国家公务员考试”,顾名思义,参加国考的人,愿望就是成为国家公务员。根据2006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

有分析认为,一部分参加国考的人看重的并不完全是公务员所拥有的“隐性福利”等,而是公务员所具有的“权力”,有人幻想以公职身份获得权力VIP。这些人认为,在缺乏相应监督问责的情况下,通过考取公务员获得的权利,有可能带来颇多收益。在近几年的国考中,中央部委、海关、国税部门报考最热,而一些“清水衙门”却冷冷清清,甚至无人报考,还有被录取后不愿去的情况,足以解释“国考热”表象下值得深思的问题。

来自国家公务员网站的数据显示,2011年底和2012年底,全国公务员总数分别是702.1万人和708.9万人。

五问:如何破解国考“高烧不退”的难题?

国考“高烧不退”,有着诸多原因。比如,大学生就业压力过大,公务员工作稳定、福利待遇有诱惑力等,都是助长“国考热”的因素。其解决之道,自然要围绕这些方面来展开。

破解“国考热”难题,除了增加大学生就业机会、社会转变择业观念等,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改变外界将“公务员”等同于“权力”的印象。比如,国家正在推进的“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减少中央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就可以压缩权力弹性,使权力更规制、更谦抑,在此基础上抑制潜藏在社会各个角落的“官欲”。又如,国家加强对公务员的监督问责,“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如此一来,权力将不能带来人生道路上的其他收益,公务员的吸引力就会减弱不少。

六问:通过国考拿到的“铁饭碗”会被打破吗?

《人民日报》今年10月发表评论文章称,人们争相竞考公务员,有追求理想信念的价值取向,亦有各种实际利益的隐性期待。如果是为后者,那么“公务员热”就值得深思:是不是政府权力过大了,是不是隐性福利太多了?这正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改革方向,反对“四风”转作风,坚持反腐“老虎”、“苍蝇”一起打;削权放权转变职能,让属于资本的回归市场,属于权力的回归法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有关“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的明确表态,必然对公务员素质提出更高要求;而随着聘任制的逐步推进,“铁饭碗”的打破也只是时间问题。

此外,随着各地“公务员聘任制”的出台,公务员终身制将被打破,“铁饭碗”也要改头换面变身“瓷饭碗”了。据报道,今年江苏就选择部分地区试点公务员聘任制。

七问:闯关国考成功,就意味着官运亨通吗?

级别晋升是对公务员的一种认可方式。《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将晋升的级别由原来的15个增加到27个,改进了早期按职务论级别的做法,一定程度上修补了级别晋升受制于职务晋升的缺陷,拓宽了广大基层公务员晋升的途径。不过由于公务员晋升要求逐级晋升,除非特别优秀或者是工作的需要,公务员才可能破格或越级晋升。从普通的办事员成长为主任科员,一般需要近10年的时间。

对于公务员的晋升,不同地方、不同级别的部门、不同行业规定不一,通常是3年可以晋一级。公务员工作到一定的年限,所谓的升职都是“虚职”,只是有了相应级别的工资。如果讲“实职”,也就是“仕途之路”,当然是大部门机会更多,但是要做好付出大量辛苦的准备。公务员升职取决于能力、群众基础、领导赏识等多方因素。从现实情况看,大部分人还是做一辈子的普通公务员,熬到退休。

八问:国考背后的公务员职业,不存在职业风险?

“公务员”贵在稳定、有保障,这是事实。但同时,一些现实问题也值得追逐国考者予以关注,比如,不少人在成为公务员后感到工作无趣,或感到晋升之路困难重重;很多公务员在进入机关后,基本上把大学时期所学的专业都荒废了;公务员不需交“三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但如果入职几年后辞职再就业,将意味着前面几年“全白干”,和刚参加工作的人一样。

此外,公务员职业当前普遍面临一个风险——国家相关政策的调整。目前,公务员还没有“下岗”之忧,但随着行政体制机制改革,谁也不敢保证未来公务员一定不会被辞退——当然是在不能胜任工作岗位的前提下。而前景被看好的“公务员聘任制”,则意味着公务员“铁饭碗”不保。

九问:国考背后的公务员工资到底有多高?

中国网的消息显示,国家通过公务员考试选拔的一般都是初级职位,虽然各地区工资有差异,但一般都是在2000元左右。中国政府公务员的工资水平与很多国家相比都是相对较低的。公务员工资对照表和机关工作人员(参公人员)规范津补贴执行标准表显示,普通科员每个月的补贴只有1650元,职务工资只有380元,也就是说公务员每月能拿到的全部工资只有2030元;而省部级正职津贴3250元,职务工资也不过2510元,这两项算下来合计只有5760元。而一些偏远地区的基层职位,甚至总工资不过1000多元。

十问:“国考热”是中国的独有现象吗?

在有些国家,主要是欠发达国家,“国考热”或者说是“公务员热”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其主要原因也是公务员福利较高、工作比较稳定。比如印度,该国居民人均年收入约为720美元,而公务员的年均收入高达8116美元,此外还有各种名目繁多的补贴,以及每年两个多月的带薪假期等。印度每年报考公务员的人数多达几十万,录取率只有千分之几。俄罗斯也有类似的情况。

但在大多数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尽管近年来由于经济危机,公务员这一职业受青睐程度有所提升,但并没有出现类似中国的“国考热”。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发达国家和地区普遍采取严厉的措施来防治公务员腐败,对犯罪公务员的处罚力度通常大于普通百姓。法国对公务员的量刑要比普通百姓高出0.4—3倍;德国对公务员的量刑要比百姓高出1倍;加拿大对公务员的量刑要比百姓高出0.4倍。(记者:崔向升王磊)

作者/通讯员:崔向升 王磊 | 来源:新华网 | 编辑: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