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伦比亚大学李本教授、福德汉姆大学明克胜教授到访我校交流中国“枫桥经验”与美国非诉讼纠纷解决路径

2024-07-08 13:40:40

6月29日下午,由我校法学院、北京浩天律师事务所主办的“中国‘枫桥经验’与美国非诉讼纠纷解决路径——与B.liebman教授和C.Minzner教授的对话”于北二法学院第一会议室顺利举办。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中国法律研究中心主任Benjamin L. Liebman(李本)教授、福德汉姆大学法学院Carl Minzner(明克胜或卡尔.明茨纳)教授,暨南大学法学院院长朱义坤教授、副院长郭宗杰教授,我校法学院院长鲁晓明教授、副院长刘薇教授、特聘教授童之伟、赵景琛教授、冉昊教授等法学院师生50余人出席会议。会议由童之伟主持。

鲁晓明致欢迎辞,他向李本教授、明克胜教授等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我校法学院近年学科发展的总体情况。

李本教授分享了他对中美两国调解与仲裁制度的观察与比较。他指出,在美国基于调解的自愿原则,调解员不提供法律建议,仅协助双方表达立场,谋求共识。在讨论中国调解经验时,B.liebman探讨了“枫桥经验”的历史演变及其实践现状,特别是诉前调解程序的发展,并针对如何更加有效运用“枫桥经验”提出了若干建议。

明克胜教授首先分析了21世纪初中国司法改革的特征。随后他分析了我国自2012年起司法体系重新重视职业化和审判所带来的积极作用,如法院经费改革、减少地方干预、裁判文书上网公开以增强法院公信力和指导作用等。最后,明克胜教授探讨了我国司法改革与“枫桥经验”之间关系,分析了其在解决既有问题方面的成效。

与会专家就“枫桥经验”和纠纷调解等议题作了深入探讨。朱义坤教授分析了“枫桥经验”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中的角色以及社会信用治理研究项目。郭宗杰教授分析了中美两国调解制度的差异,并分析了其形成的原因和带来的后果。王学堂律师分析了中国法院系统中的调解实践及其挑战,并提出政府和法院需要更多关注法官专业化和调解机制的完善,以应对复杂的法律需求和社会期待。鲁晓明教授探讨了“枫桥经验”是否能作为减少法院案件负担的有效策略,并分析了中美两国民众在解决纠纷时文化和目标路径的差异。戴激涛教授分享了调解员角色在调解纠纷中的作用和特点。冉昊教授介绍了“枫桥经验”是中国特有的基层治理模式,体现了中国在社会治理方面的创新和传统习惯的现代应用。刘薇教授与姚志伟教授从人工智能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人工智能在“枫桥经验”与ADR中的应用。赵景琛教授从英国调解制度出发,通过对比多方的差异,讨论了英国调解的可借鉴之处。蔡孟兼教授结合我国台湾地区的调解制度作了讨论。会议最后与会专家们与我校法学院同学进行了交流互动。

据悉,李本教授系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李瑞朋讲席法学终身教授。他研究重点包括中国侵权法、中国司法制度、法律职业的演进以及民众对法律体系的运用等。李本教授在中国法方面著述广泛,议题涵盖法院和媒体的关系、舆论和信访对司法的影响以及中国证券法等。 受中美有关机构之邀请,他经常就中国法及中美法律交流等话题做演讲。近日,我国司法部部长贺荣在京会见了李本教授,双方就仲裁、公证、商事调解等专业领域问题进行了友好交流。

摄影:
作者/通讯员:胡子渊 | 来源:法学院 | 编辑:朱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