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目标。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释了金融强国的丰富内涵,明确强调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这为做好新时代金融工作、建设金融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并将其作为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根本目的在于以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助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金融强国,是一个长期性、全局性、系统性的复杂工程,建设政治可靠、人民至上、功能强大的金融强国,要以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政治性、人民性和功能性为价值内核,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相协同为坚实支撑,以金融市场化、金融法治化、金融国际化和金融开放化为基本路径,以统筹金融发展与金融安全的协调演进为最终旨归。
从时代需求出发,挖掘阐释中国特色金融体系建设的理论和实践资源,探析以“有为政府+有效市场”为主体建设金融强国的逻辑结构和运行机理,并在科学借鉴世界主要金融强国发展普遍规律和共同成果基础上,探索以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和开放化为核心实现路径的建设蓝图及德治和法治相协调的保障机制,讲好中国金融故事、传播中国金融声音,为充分发挥高效能金融供给服务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提供理论支持、价值指引和制度框架。
政治性、人民性和功能性的有机统一是建设金融强国的价值遵循
建设金融强国,对内表现为拥有资源配置功能完善、高度发展的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能够为实体经济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同时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和危机,维护金融稳定和安全。对外表现为在国际金融领域具有较高的地位和影响力,能够参与制定国际金融规则和标准,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拓展业务和市场份额。
一方面,建设金融强国需要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明确金融的政治属性。政治性强调金融活动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整体战略和政策导向,确保金融安全和稳定,支持国家长远发展。另一方面,建设金融强国还需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初心,明确金融的人民属性。人民性则要求金融服务要贴近人民需求,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
此外,建设金融强国还需要始终坚持服务实体的本源,明确金融的功能属性。功能性指金融体系要高效运转,不断创新,满足经济发展的多样化需求,通过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金融对实体经济供给的有效性与灵活性,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等五篇大文章,以支持国家战略和培育新动能,降低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不断为实体经济注入“源头活水”。
建设金融强国的政治性、人民性和功能性三者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政治性为金融发展提供方向和保障,人民性为金融发展提供动力和目标,功能性则是实现政治性和人民性目标的手段和途径。只有三者有机统一,金融才能真正成为推动国家发展、服务人民生活、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建设金融强国,就是要在确保金融安全稳定的基础上,不断优化金融服务,提高金融效率,实现金融与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最终达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目标。
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高效协同是建设金融强国的基础条件
有为政府在金融领域的角色不仅仅是监管者,更是推动者和协调者。政府通过制定和执行明智的政策、法规,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和公平性,同时通过宏观调控和微观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政府还能够通过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改善金融市场基础设施,促进金融创新和技术进步,为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有效市场则体现在金融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能够高效地分配资金,反映真实的供需关系,促进资源向更高效率的领域流动。市场的有效性还表现在能够激励金融机构和企业创新,通过竞争提高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满足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高效协同,要求政府在不干预市场自我调节的同时,通过精准的政策引导和适度的监管,为市场提供清晰的运行规则和预期。这种协同关系能够促进金融市场的透明度和公正性,增强市场的内在稳定性,同时也能够激发市场的活力和创新能力。在建设金融强国的过程中,这种协同关系尤为重要。金融强国不仅需要强大的金融机构和复杂的金融产品,更需要一个稳健、高效、开放的金融市场体系。这个体系能够在政府的引导和监管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同时防范金融风险,确保金融系统的稳定。
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和开放化是建设金融强国的多维路径
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和开放化共同构成了金融发展的关键支柱,是实现金融强国目标的必由之路。
市场化是金融强国建设的基础,它要求金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通过市场机制来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满足多元化金融需求。市场化还涉及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以及金融市场的透明度和竞争力,这些都是金融活力的重要来源。
法治化是金融稳定的保障,它要求建立健全的金融法律法规体系,确保金融市场的公平、公正和透明。法治化还包括加强金融监管,提高违法成本,保护投资者权益,以及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和危机应对机制,确保金融系统的稳健运行。
国际化是金融强国的重要标志,它要求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具有国际竞争力,能够在全球金融市场中发挥重要作用。国际化还涉及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离岸金融市场,以及参与国际金融规则的制定,提升中国在全球金融治理中的影响力。
开放化是金融强国建设的必由之路,它要求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优化外资金融机构的营商环境,推动金融市场的双向开放。开放化还意味着要加强境内外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提升跨境投融资的便利化水平,同时在开放中维护金融安全,确保国家金融体系的稳定。
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和开放化等四个方面有机结合和协调推进,能够确保金融市场的长期繁荣和国家的金融安全,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坚实的金融支撑。通过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和开放化的多维路径和战略布局,可以有效地推动金融强国的建设,实现金融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是建设金融强国的重要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建设金融强国,要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法治与德治的融合构成了建设金融强国的保障基石与支柱,深刻体现了金融发展中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的双重重要性。在金融强国的建设过程中,法治与德治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辅相成的两个维度。
法治代表着金融体系的正式制度安排,它通过法律、法规、条例等形式,确立金融市场运行的基本规则和秩序。法治的核心在于确保金融交易的合法性、公正性和透明度,通过强制性的规范约束,为金融市场的稳定和效率提供制度保障。法治化的金融体系能够有效地界定产权、规范市场行为、防范系统性风险,是金融安全和金融创新的重要保障。
德治则体现了金融体系的非正式制度安排,它依托于道德规范、职业操守、企业文化等内在约束机制。德治的精髓在于通过道德激励和自我约束,引导金融从业者内化社会公认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从而实现金融活动的自律和他律。德治的实践有助于培养金融从业者的责任感、诚信度和职业道德,促进金融生态的良性循环。
在金融强国建设中,法治与德治的融合体现了一种综合治理策略,旨在通过制度内外的双重约束,实现金融市场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法治提供了金融市场运行的硬性约束,而德治则通过柔性的道德规范,补充和强化法治的实施效果。德治深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体现了金融治理中的伦理和道德规范,而法治则通过法律制度的建设,确保金融市场的规范性和稳定性。法治与德治两者有机结合,不仅能够提升金融体系治理的整体效能,还能够增强金融市场的内在稳定性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共同构成中国特色金融保障机制。
[学习强国于2025年2月5日报道链接: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7427762256008603227&t=1738738058074&showmenu=false&cdn=https%3A%2F%2Fregion-guangdong-resource&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item_id=7427762256008603227&ref_read_id=FE28CD28-056B-459F-AD13-DC0758686543]( 备:若遇链接不能点击打开,请复制链接至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