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大章程:理想何以照进现实

2015-06-11 14:33:24

——写在《广东财经大学章程》出台之前

4月14日,学校召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王华校长在讲话中提出“我们必须依据大学章程,全面深化协同创新,改革内部体制机制,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建立具有广财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那么,大学章程对我们究竟意味着什么?章程的内核与意义何在?如何贯彻落实财大章程、让依法治校的理想照进现实?兹事体大,不可不察。事实上,从真正意义上读懂大学章程的应有之义,尚需从观念上明确和澄清三个关键性问题。

其一,大学章程应成为高校立命的“精神内核”。无真“宪章”则无真大学。大学章程是大学的宪章,除了规范学校与社会的关系,还规定学校内部的各种基本关系、理顺各部门之间的权力结构并重塑大学的现代治理体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具体到高等教育事业,大学章程就是高校的“宪法”,是迈出依法治校进程的关键一步,这也正是财大章程制订和践行的理据所在。一定程度上讲,大学章程的境界决定着大学的未来。从已有的财大章程核准稿来看,其内容由办学活动到治理结构、由教职员工到财大学子、由财务资产到理事校友,及至校徽校旗校歌校庆日等细微之处,全文条分析缕近两万字,涵盖了学校的方方面面。她是根据我校自身发展历程、现实状况和奋斗目标探索出的契合办学特色、有利于提升办学水平的章程。笔者以为其亮点可以概括为四句话:一是有核心价值的方向性引领,二是积极回应变革时代的要求,三是在应对现实挑战中体现智慧,四是在制度设计上坚持改革创新的精神。广财人要懂得把握好大学章程的“精神内核”定位、充分发挥其“灵魂旗帜”作用,引导和力促我们的章程向制度化、规则化和合法理性的“新常态”思维转变,借助于党和国家的法治东风使财大的依法治校再上新台阶。

其二,大学章程不可变成停留纸面的“花瓶摆设”。具备大学章程,是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内容。一个充满了现代性、有理想有追求、脱离了低级趣味的大学,理应是一个拥有真正大学章程的大学。皆因大学章程通常被认为是大学的制度灵魂,是大学依法治校的最高法律文本。然而,制订不易,落实更难。即使我国《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早已明确规定高校需提供办学章程,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大学并无章程,也由此导致大学依法自主办学缺乏理据。更大的问题在于,由于法律责任和问责条款缺失,很多大学的章程仅仅停留在纸面而无法落到实处。近年来时有发生的高校开除学生常陷程序违法困境,以及前段时间河南某高校因忘开必修课致使数十名大学生无法按期毕业等争议性事件,无不彰显大学章程的缺位之痛。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引用张居正的名句时指出:“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正可谓“章程诚可贵,落实价更高”,下一步财大章程的贯彻执行,需出台一系列真正令其落到实处的配套性措施和制度设计,在赋予师生参与学校办学、管理、监督、评价权利的同时还要切实做好全体师生日常参与机制的建设,防止财大章程流于口号而成为一纸空文,更要避免财大章程沦为一种单纯的行政规章而成为“花瓶”摆设。

其三,大学章程要化身“去行政化”的利器。毋庸讳言,今日中国高等教育之最大积弊,乃高校行政化所导致的政校不分、管办不离、体制僵化及其带来的行政和学术腐败问题。因此,高校“去行政化”不仅呼声日久,已有基本共识,而且还作了多方的探索、试点和推行,惜乎效果至今不彰。在这种改革过程困难重重、良策推行举步维艰的背景下,各方势必对大学章程的“去行政化”动作有更高的心理期待,更希冀高校能通过章程建设吹响高校治理改革的新号角。从回应现实问题的意识出发,财大章程应更多地发挥其“去行政化”亮点。诸如在“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治理结构基础上,可进一步推动“学术自由、高校自治”的现代大学理念。当然,也必须看到,行政化的积弊在整个大的教育环境下由来已久且有历史性原因,可以说是冰冻三尺;财大要解决各项权力各自归位问题,需要一个长期而又渐进的谋划布局和推进过程,大学章程的制订践行,应该说是迈出了重要一步。

借鉴党中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治国理政最新战略布局,王华校长在部署2015年学校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广财版的“四个全面”,即“全面建设以人为本、特色鲜明、高水平的应用型财经大学;全面深化以协同创新为引领、以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为目标的内部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建设法制文化;全面从严治党、治政、治教、治管、治学”,财大未来发展的四维版图得以立体性呈现。从其内容来看,无论是以人为本还是依法办学,无论是内部改革还是四个从严,皆与财大章程的内在理念遥相呼应。下一步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于,要以超越章程条文的视野和胸怀去呵护好财大章程,使财大章程不仅作为依法治校的依凭,更进一步升华为全体广财师生的内在品格和精神气质。

作者/通讯员:孙晓晖 |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 编辑: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