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晖:师者的修行

2016-09-12 14:33:27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当我说出这么长的课程名字时,我自己心里也有点不安。我想到这样一个场景:几乎所有听者在得知我上的是这门课时,都有如下一些表情可供选择:异样眼神、皱起眉头、摇摇头抑或诡异地笑了……从这些个态度中反映出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所遭遇到的现实困境。与此相关联的是这样一些观点或言论:马克思是上个世纪的马克思,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毛泽东思想是一种教条,是束缚人们头脑和自由的锁链;这年头,谁还去信什么主义、思想……;思想政治教育是阻挡人类文明的绊脚石,因为它们都是洗脑的,你懂的……;马列毛邓算什么学术,干脆取消算了……。

事实是,一开始当我知道自己毕生的事业是教这门课时,我并没有拒绝。野百合也有春天。在刚刚踏上教师岗位的激情燃烧的岁月里,我满怀期待,以为凭借博览群书的本事、头衔高大的博士和不拘一格的形式可以扭转乾坤,成为高校“红色牧师”的优秀一员。为此我认真备课,尽情挥洒汗水。一段时间内,我以为找到了某种精妙方法,足以使任何学生都成为我虔诚的信徒、拜倒在自己的麾下。从来不曾想到,有时挥洒汗水带来的后果是留下泪水、高校“红色牧师”会成为搞笑“红色牧师”。有句话怎么说来着:人生过得像句废话,理想变得像个笑话。

有人说,大学上课就是两个字:假装,老师假装讲课、提问、布置作业,学生假装听课、回答、完成作业。人生如戏,全靠演技。不得不承认,大部分学生都是满怀善意的演员,他们伪装成为专注听课的乖巧学生,令人动容不已。在我按照传统的标准声嘶力竭地耐心讲解、煞有介事地引经据典和疲于奔命地照本宣科时,他们出色地完成了欺骗我的任务,使我一点都不知道自己其实一直都是在自言自语、自娱自乐,自始至终生活在一个精心编织的谎言中。直到有一天,一位其貌不扬的同学默默地举起手,在得到许可后,平静地站起来,弱弱地问道:“老师,我可以问一个问题吗?”

我一怔,稍作犹豫后马上答道:“可以呀,请讲”。

“我就想问一下老师,您相信您所讲的吗?”

……

“我觉得,如果您相信,您就是个傻子;不相信,您就是个骗子……”我还没等到回答,就已经失去了回答的机会。这位学生的眼角微微上扬,撕开了皇帝伪善的新装,给我一直以来的拙劣表演盖上了最后一块棺材木板。

其实,关于大学上课“假装”的说法,还有最后一句话才是亮点,也是真正的笑点所在:到了考试的时候,同学们还在假装,老师开始玩真的了……但我已然笑不出来了。事实是,我能忍住泪水,已经说明自己是个很坚强的汉子了。

人在一个地方摔倒了,有两种选择,一种是,马上站起来,继续走,然后继续在另一个地方摔倒;第二种则是,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躺下来,好好看看摔你的这个地方,总结下怎么摔倒的,然后再整装待发。道理总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课堂发言”事件后,我躺了很久很久才重新站起来。

我开始思索,这门课如果不用考试、不算学分的话,还剩下什么?想了很久才恍然大悟,原来课堂上投射来的空洞眼神大抵是无言的抗议,越来越多被忽视的沉默“低头族”才是讲课效果的残酷真相。这中间,一次省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的无功而返再次证明了自己一直以来的教学实践原来就是个一点都不美丽的误会。这是真正的自己吗?或许,除了同学们在假装,自己也一直在装模作样。

不如总在途中,于是常怀希冀。我读着自己的微信个性签名,决定与过去的自己做个了结。既然按部就班的用心备课带来的是徒劳无功、一本正经地照本宣科换来的是悲催结局,那还是抛开他们吧,可不可以随心随性一些?试着与生活谈谈、跟课堂和解,不要总是板起脸孔、跟学生们互相为难?

没什么严谨的计划,更没有宏大的夙愿,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也就可以抛开一切轻装上阵了。我试着倾听他们的声音,鼓励他们敞开心扉、从他们的角度考虑问题,渐渐明白,原来不为难学生的前提是,老师首先不为难自己。第一堂课,崭新的开始,我用充满自黑的语气、类似私下聊天一样的场景介绍自己:“八零后的年龄、七零后的脸,有一颗六零后的沧桑的心”,“读了这么多年书,到最后发现还是幼儿园比较好混”……我先不暴露自己的目的,先不讲课,第一次,我花差不多一个小时的时间介绍这门课,告诉大家介绍的目的是希望同学们不要“想不开”。我发明了种种方法,试图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以理服人,诸如以过来人的身份告诉同学们我十多年前上课的时候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的数量是现在的近两倍;以调侃的语气告诉同学们美国的中小学生为什么不喜欢历史课是因为他们从小到大都在讲华盛顿……我痛下决心,不再掩耳盗铃、自欺欺人,而是先说服自己面对政治理论课越来越少听众的残酷现实,进而尝试与这些冷漠的听众探讨为什么会这样。我使出浑身解数,跟同学们说如果他们觉得读大学明明学的是会计或法学却要必修政治课耿耿于怀,我让他们换个角度,假使自己是一名政治理论课老师的话又会怎样教这门课。我们换换角度看看如何?换位思考的结局让他们感同身受,从而达到我以情动人这一不可告人的目的。

慢慢地,我发现抬头的同学越来越多,眼神也不再空洞。偶有学生迟到,我笑着让他们坐在第一排空空的座位上,同时向全体同学宣告这是“奖励”而非惩罚;个别学生上课睡觉,我不再上升到道德高度痛加呵斥、恨其不争,而是扯到富士康十三连跳这一连环自杀事件,告诉大家人类有很多现象都有模仿和传染效应,除了自杀,还有上课睡觉,最后我宣布这是一个智商问题而非道德问题;关于上课看杂书事件,我规定了原则和底线,上我的课可以做数学题、背英语单词,以及一切跟学习有关的事,但不允许看小说、玩手机,我信之凿凿地告诉大家我值得信任,在抓到他们看别的专业书时绝不吃醋,我的理由是,如果大家上我的课宁愿去做那些在我看来很难做的数学题和很难背的英语单词都不听我讲课,说明我讲课很失败,我应该首先反思自己而不是追究大家,更何况,上课就是学习,学什么都是学习……但看小说不行,不能看武侠和琼瑶,更不能看郭敬明,韩寒可以讨论……这一系列做法实行后,我渐渐发现,服我的学生越来越多……

几乎在一瞬间,我鼓起勇气,尺度越来越大。我问大家每天晚上7:00看不看CCTV1的《新闻联播》?大多数同学沉默不语,在座位上想静静,偶有几句哄笑,却激发了我。我大声地宣布:这就是你们要学习毛概课的原因,不能怪别的,要是你们喜欢看、天天都看《新闻联播》,我们就不用上这门课了。所以你们不能怨天尤人,命苦怪政府、点背怪社会……课堂上一片笑语,当然,我说这些的时候也是语气轻松、颇带戏谑的。

“你们知道为什么现在这么多同学误解我们的政治理论课吗?哪位同学回答一下?”

……

我显然学会了“课堂发言”事件那位同学的发问之道,不待大家回答,我已经给出答案:

“我自己思考的一个结果,在某种程度上讲,我们生活在一个‘江湖险恶、人心不古、礼崩乐坏、标准缺失’的时代,用四个字概括,叫做‘三观尽毁’!为什么要学政治理论课,就是试图要重建大家的三观,你们说难不难?”

大家又是一阵笑语……

“当然难了,三观毁掉容易重建难,因为到最后,谁建谁还不一定呢!”我越说越hign,已然进入某种境界。

“所以说,做一名思政课老师也是充满风险的,因为一不小心,建不成三观反被你们毁掉了……”我最后补充的这一句,将课堂的气氛引向高潮。

几乎是在同时,我觉得自己上课越来越放松、越来越不觉得累;不累,也就不会不爱。有时,连我自己都很难相信,我越来越享受其中、不能自拔。

我不再纠缠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藩篱,而是推荐同学们去读马克思十五六岁写的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思考》,“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会洒下热泪”……当读到这一句时,我向同学们坦白承认,就连自己都对未成年的马克思能有这样高的思想境界钦佩不已,因为自己即使活了三十多岁也没有达到这样的境界。当评价马克思时,我不再引用那个老套的英国BBC千年伟大评选活动,我只是让他们去读恩格斯写的悼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我事实上很严肃地问同学们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什么关系,在大家会心一笑之时故作严厉地申明他们实际上是很纯洁的关系:“书上说,他们是同志般的伟大友谊”,我这句话引发哄堂大笑,“当然,他们是革命同志,不是你们想的那样……”说完我自己也笑了。最后,我一本正经地向同学们宣告,即使再汗牛充栋的著作去评判马克思都不及真正了解马克思的恩格斯所写的只言片语,更何况,《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人类哀悼文的典范……。

笑声,正是课堂上同学们发自内心的笑声激发了我。我渐渐地明白,原来学生其实都是很容易满足的听众,只要你不为难他;先不谈你给他们带来了什么,最基本的前提是先不要造成伤害。只要你跟他们站在一边,用他们可以接受的话语方式,即使例子不够生动、语言有些蹩脚、某些敏感的问题把握不好尺度,他们全都可以包容你、鼓励你,进而激发你。

我,显然就是一个活生生的被激发的例子。某种程度上讲,学生们的要求又是很高的。你讲的和你做的事情他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皆因为,教师就是一个孤独的被围观的职业。同学们都很纯洁,我甚至认为,如果你按照传统的过时的讲法,不但起不到重建三观的作用,反而会将他们剩余的三观破坏殆尽。很多时候,欲建三观,先毁三观。就是说,要建立起科学的三观,先要将其原以为正确的其实是错误的三观毁掉后才能再建。这或许才是“重建三观”的真正内涵。

所以,再后来,我开始用全新的话语方式讲课。诸如用萧亚轩的《最熟悉的陌生人》,来比喻同学们心目中的毛泽东、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推荐他们去读罗斯·特里尔的《毛泽东传》、哈佛大学傅高义写的《邓小平时代》;进而让他们花一星期的时间读迪克·威尔逊的《周恩来传》以及纪录片《尊前谈笑人依旧——周恩来影像记忆》,最终花十五分钟时间演一场周恩来的话剧。我把网络空间里的热门话题引入理论课堂,分析作为“左”派的“乌有之乡”网站和作为右派的共识网,前者我用了周杰伦的歌曲《回到过去》来概括他们的主张,后者我用了“打左灯,向右拐”来加以渲染。我偶有另类言论,诸如用“人类社会即将步入第二个母系氏族社会”来描述今日之全球女权运动、用国人“上诉不如上访,上访不如上网”的心理来论证全面依法治国面临的文化瓶颈。与此同时,我尝试更新自己的言说方式,使其更具穿透力和先锋性,常有“语不惊人死不休”之句。

“上帝是公平的,大家知道为什么吗?”

仍然是不等他们回答,我便说道:“因为他对每一个人都不公平。”

有时,我也会花上半节课的时间,告诉大家“人生而不平等”,所以我们才要去争取平等。“平等是靠努力得来的,不会平白无故地白白相赐”。我十足肯定的语气连自己都吓了一跳。

谈到“官二代”、“富二代”、“国民老公”王思聪,我告诉大家不能盲目追捧,“你们得自己努力,有志气的话就让自己的子女做‘官二代’或‘富二代’,你们自己做‘官一代’或‘富一代’”,因为“没有伞的孩子要努力奔跑”。

全场再次雷动……

是的,我开始收集网上的段子,那些真正有内涵、有深度、有质量的段子,每次看完我都粘贴在一个word文档里,与教学有关的网上资料我也下载下来,不时将它们融合进教学中。我开始了另一种意义上的备课,不累,但并不代表效果不好,几年下来,我的文档有了三十多万字……

再之后,连续三个学期,学生课堂评教我的分数都是全院第一;“but however”等我的语录开始在朋友圈里传播……

又过了很久,学校的“最佳授课教师”比赛,精英云集。我放低姿态,本色出演,出人意料地进入了前五。这意味着,真正做自己的教学竟然取得了学生以外的评委同行们的认可。

我想到了一代精神教父王小波的名言:“与其做一名道德上的精英,不如做一名思维上的精英”。原来,教书是一场修行,师者首先是一名智者。智者所言所行的,就是首先不要在道德上绑架别人。尤其是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今日今时,已没有任何道德优越感可言。教学的内容固然重要,但教学的态度如何、怎样呈现内容的方式可能更为重要。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不在于每一句每一词都是金科玉律,而是有那么一瞬间,某一个观点抑或某一句话语,能够激发到某一位听众内心最深处敏感的地方,当足矣!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简言之,问题不在于教什么,而在于怎么教。有时戏言,在大学里,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最后的结局都是很悲壮的,因为说到底,我们都没有多少真正的听众。然而即使悲壮,我们也曾绚丽。

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能让我面对那位“课堂发言”事件的同学,他愤愤的眼神凌厉无比,关于那个“傻子”和“骗子”的问题,我会自信地回答,“我既不做‘傻子’,也不是‘骗子’,我会成为一名聪明的‘骗子’”。

最后,用《荆棘鸟》里的名句作为结束语:“我是清楚的,我是明白的,我明明知道荆棘扎入胸膛的时候是痛苦的,但是我仍然这么做,我仍然要把荆棘扎入自己的胸膛”。

我站着,把课给上了。

(本文获全省第五届师德主题征文活动高校组三等奖)

作者/通讯员:安全审计员 |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 编辑: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