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奋根 陶日贵:深刻把握人民主体思想的新理念新要求

2016-11-22 14:33:28

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其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强化和彰显了人民立场这一政治灵魂,把它贯穿于实施五大发展理念、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全过程,开辟出人民主体思想的新境界。

牢牢坚守人民主体地位这一根本立场。人民主体既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内容,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人民主体这一历史发展的铁律在历史上长期以不自觉或被动的方式发生作用,只有在唯物史观诞生后,历史发展才有可能在先进政党的领导下从自发走向自觉。中国共产党95年的辉煌历程反复证明这样一个道理,只要我们党始终秉承人民主体这一科学理念,我们的事业就会无往而不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是好,要看事实,要看中国人民的判断。”这表明,能否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检验真假社会主义的试金石,是衡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败得失的根本标准。据此,针对不同工作领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宣传思想工作“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党的文艺工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经济社会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坚决履行维护人民利益这一重大责任。“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广大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为此,十八大以来,中央更加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强调发展以人民为中心,抓民生就是抓发展,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民生社会事业,把此作为治国理政的突出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把能否解决好民生问题作为对党的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指出我们党“要是连个食品安全都做不好,还长期做不好的话,有人就会提出够不够格的问题”。因此,党和政府必须下最大力气解决好广大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民生问题,社会政策要托底,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通过“精准扶贫”,打赢脱贫攻坚战;运用法治思维保障民生权益,加强社会领域民生立法。同时,注重改善民生不脱离基本国情,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下真功、出实招,不开空头支票、不做表面文章,发扬钉钉子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务求实效,让人民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变化,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大力发挥人民主体作用这一伟大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只有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美好的蓝图才会变成现实。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无论遇到任何困难和挑战,只要有人民支持和参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越不过的坎。”在二十世纪社会主义阵营中,同样的制度平台,不同的国家人民主体性的实现程度迥然有别,人民群众的人民主体性的发挥还需要从主体内部进行深度激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想办法调动一线工人、制造业工人、农民工的积极性,这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为此,要大力推动实现中国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凝心聚力,全面深化改革以释放社会活力,全面依法治国以保障人民当家做主,全面从严治党以赢得民心。随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不断推进,我国人民的主体地位必将更加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也必将更显生机和活力。

作者/通讯员:杜奋根 陶日贵 | 来源:羊城晚报 | 编辑: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