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对分课堂’引入以后,我的学习体验焕然一新!”曾就读于广东财经大学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学院的学生何远豪回忆,他和同学们在课上各抒己见,碰撞思维火花,收获良多。
教师讲解核心内容,学生学习思考后分组讨论,最后集中交流答疑。这样的课堂流程,如今已是广东财经大学思政课的常见形态。
引入“对分课堂”教学模式4年来,广财用“时间对分、权责对分”的思路,让思政课从“单向讲授”走向“双向奔赴”。
破解传统课堂痛点
“同伴讨论、师生对话,激发课堂教学活力,使‘对分课堂’区别于其他教学模式。”广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刘宁说,思政课多为跨专业、跨班级组成的教学班,往往老师讲授内容多,学生也容易信息过载。
刘宁进一步解释,把思政课讲出新意,既考验教师理论水平也需要借助科学的教学模式与方法。
为了解决难题,广财开始以“对分课堂”形式进行思政课教育改革。这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的创新教学模式,形式上一堂课时间对半分开,前一半时间由教师精讲,后一半时间以学生为主进行独学和讨论。“‘时间对分’与‘权责对分’把讲授和交互式学习在时间上分隔开来,让学生在两个过程之间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刘宁说。
“对分课堂”包括5个环节,分别是主题讲授、独学内化、小组讨论、小组汇报和课堂总结。在一节课上,前半部分的时间由教师先进行讲授,再给出思考题或习题。讲授结束后,学生们结合授课内容,先进行独立学习和独立思考,写出自己的解答。
独学后学生需要完成“亮考帮”作业。“亮”是“亮闪闪”,即通过教师讲授和独学,学生获得了什么;“考”是“考考你”即领悟到了什么,并以问题的形式在小组讨论环节交给同学回答;“帮”则指的是“帮帮我”,学生在听讲及独学后如果依然存在疑惑,可以交给同学或者教师解答。然后进入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环节,最后再由教师做针对性课堂总结。
“把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让党的创新理论更容易进圈入群,让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是进行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目的。”广东财经大学党委书记郑贤操介绍,他和校长的“思政第一课”也是以“对分课堂”形式进行教学,课堂氛围热烈,教学效果良好,受到学生充分认可。
2022年3月起,广财探索以《形势与政策》课为载体,依托“对分课堂”,采取LLD方式进行教学,即“讲座+线下直播+专题讨论”。截至2025年8月,共有1386个教学行政班107673名学生体验了依托“对分课堂”开展的LLD教学方式。
“我们的思政课改革紧扣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一直以来着力培养政治立场坚定、财经专业扎实的高素质人才。”广东财经大学校长于海峰认为,依托“对分课堂”这一模式,广财兼用案例研讨、情景体验、企业家进课堂等多种教学方法,将思政理论深度浸润财经专业语境,引导学生在思辨中既筑牢信仰根基,又锤炼经世致用的专业能力,塑造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
把课堂主动权分给学生
“对分课堂”形式上丰富并规范了课堂教学,同时又方便教师开展特色的授课。这一模式的优势还在于“易操作、可适配”,教学结构清晰,年轻教师培训一次就能掌握。
“这是一个具有开创性和先进性的教学模式。”何远豪回忆,在一堂关于“幸福观”的课上,同学们畅所欲言。从游览祖国大好河山到投身社会服务,他意识到大家对幸福的理解各有侧重,但都有可取之处。“同学们的观点让我不断完善对‘幸福’的认知,逐渐能理解不同人的看法,并做到结合自己的思考去吸收。”
从结果来看,学生们在“对分课堂”上也受益良多。一次学期结束后,刘宁收到了20多封学生邮件,有学生这样描述学习心得:“思政课这样上颠覆了我们的认知,原来课堂上讲话讨论可以这么‘心安理得’且有意义。”
刘宁还透露,参与“对分课堂”试点的一位女学生今年毕业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小组讨论让她锻炼了口才,提升了思辨能力,在就业面试中脱颖而出。”
把课堂主动权分给学生,结合专业设计内容,尊重个体差异,让思政教育真正走进学生心里。
未来,在这一实践上,广财还将有新动作。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廖志伟介绍,广财计划以《走在前列的广东实践》课程内容为基础进行课程改革,将课程的10个专题作为独立的教学模块,并把广财“揭榜挂帅”项目课题与专题一一对应。由专业名师担任课题主持人,在完成1课时讲授后,由课程主讲教师组织学生进行1课时的“对分课堂”研讨。
(南方日报于2025年10月4日报道链接:https://epaper.nfnews.com/nfdaily/html/202510/04/content_10149439.html?from=weChatMessage&enterColumn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