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精神内涵——校长王华在2009年研究生指导教师研修会上的讲话

2010-01-13 14:33:21

今天召开研究生指导教师研修会意义重大,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广商研究生教育起步很晚,至今只招收了六届研究生,毕业的只有三届。广商前几年申办大学不过,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研究生教育评估未达标——毕业的研究生必须有五届以上才符合申报大学的条件。但起步晚也有个好处,就是有很多先进的经验可以借鉴。

研究生教育最重要的就是两个方面。一是导师队伍建设。导师队伍在研究生教育中起着核心作用,没有一支好的导师队伍,就不可能有好的研究生教育。所以,今年我们对研究生导师的选聘条件做了修订,提高了担任研究生导师的要求。对一些没有达到或没有完全达到条件的导师做了调整,有的是暂停招生,有的是限制招生,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研究生导师队伍水平的提高,促使导师在研究上抓得更紧,朝着高水平、高标准努力。二是质量标准。研究生的培养必须符合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律,达到研究生培养既定目标,这一过程必须要有相应的规章制度去约束、规范,不能随心所欲。其中应该有个最低标准,也就是对普遍能够做到而且必须达到的标准做出限定,在最低标准之上对整个培养过程、培养环节进行规范。只有在规范的前提下才能使培养工作不至于产生偏差,不至于出现问题。

下面我就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问题谈一些看法。古人云:“致天下之治在成才,成天下之才在教化,行教化之业在教师”,足见教师的重要地位。之前,学校出台导师遴选办法与条件的相关文件,有些老师就提出为什么我是教授却不能带研究生,为什么带研究生一定要有科研项目?道理再简单不过。

当前大学的任务无非有三个目标。第一个是必须实现政府目标。我们是公立大学,必须承担社会给予的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个职能,要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发动机、思想库,为整个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高创新能力的人才,否则就失职了。就我校而言,培养了两个层次的人才:一是本科生,一是研究生。目前我校研究生在校生只有700多人,而本科生有21000多人,所以在我们学校研究生教育就是一个精英教育,相应的目标和要求自然要高。

大学的第二个目标是保证可持续发展。有人说大学有“五大”:大楼、大树、大师、大爱、大气。所谓大楼,指的是一所大学各方面的硬件设施;大树则指一个学校的历史,一个学校的文化传承、历史积淀;大师即拥有德高望重、影响深远的学者;大爱是指校园和谐的人文环境;而大气是指一所学校从容淡定、孑然出世的文化气质。目前,我们学校还年轻,“五大”还很欠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我们一代代人的努力,大楼、大树、大师会逐渐多起来的。眼下要做的,是将我们的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大爱和大气上,也就是要构建和谐人文环境、培育精神气质。可持续发展还要求我们重视规模、质量、效益这三方面。必须有一定的规模才能保证学校的存续。首先,要根据自身条件,科学地确定我校未来的合理规模,而不是无限制地扩张规模。其次,要扎扎实实地抓教育质量,如我们眼下做的抓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工程。质量是生命线,没有质量我们就不能更好地立足、更好地发展。再次,办学要讲效益,效益从何而来?这取决于前两个方面。有规模没质量,效益就不长久;有质量无规模,效益肯定上不去。只有在现有规模的基础上提高质量,提高办学水平,才能产生综合效益,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大学的第三个目标就是要提升大学的整体形象,包括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和学术领域的影响力。要使学校在就业市场上有竞争力,就必须切实抓好学生的培养质量,对学生的思维、创新等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按照国外经验,毕业生初次就业的工资水平客观地反映了大学的办学质量,我们不能仅停留在学生的低层次就业水平上。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都强调实用型人才,实用型不等于技能型,它必须以理论的积淀为基础,结合实际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决不能片面地理解为实际操作型。而我们提出基础的理论是以后学生发展的基石,好用还不够,耐用才重要,要使学生有长足的发展潜力和足够的上升空间。因此,扩大学校在学术领域的影响力也至关重要。

大学的目标是多元的,在实现目标的道路上,不仅有外界施加的压力,也有大学发展的内在需求,外界压力和内在需求两方面的结合就构成一所大学实现目标的基本动力。现在大学的竞争很激烈、社会义务还很重,因为有政府对毛入学率的要求。但是,在若干年后,当毛入学率不再是学校的外在压力时,就需要依靠自身的实力求胜了。发达国家教育发展到现在,已经出现了教育资源过剩的情况,所以他们积极向海外招生,以满足自身教育资源的释放。我相信中国的高等教育也是一样,若干年后也会出现这样的问题,那时我们靠什么立足呢?只有靠办学质量,靠办学实力。

2010年,广东的事业单位要进行全面改革,而且要在11月15日全部完成。改革的基本思想是岗位设置和人员聘任。拿教授来说,按照教育厅的指导意见,有硕士点的学校,教授占所有教师的比例是14%,我校按照1000个教师来算,也就是140个教授岗位,财政按照岗位来拨付工资。我校约有200名教授,按照要求超出60人。140个教授岗位,200人竞聘,那名额给谁呢?当然是择优聘任。这是很严峻的现实,所以我们必须要做些改变。比如说教授60岁要退休,因为你不退别人就上不来。同时,也要适当提高评聘教授的门槛。广东省正在修订职称评定条例,要提高所有级别的职称评定条件。竞争如此激烈,那么作为广商教师当中最优秀的群体——研究生导师该如何应对呢?

我有一个观点——那就是我们广东商学院的教授不能仅仅是广东商学院院内的教授。我们很多教授只能在校园里工作,他们在自身的学科领域、专业范围内没有声音,不能走出去,不能和业界对话,我觉得这是个严重的问题。因此我们要加强导师队伍的内涵建设,提升队伍的整体质量和水平迫在眉睫。广商的教授应该是:在校内要叫得响,出外响当当。每一个导师都要从充实内涵做起,提高自身水平,提升广商教授的含金量。

学校推出的相关政策、制度、规范和要求,仅仅是最基本的,或者说是最低标准,不能代表我们所希望达到的水平。我希望我们有更多的教授、副教授或者是年轻的博士能够走出去,让人家尊敬你,这才是广商这块品牌持久不衰的真正动力。我们的导师应该把教导学生做人、做学问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而不仅仅是作为谋生手段。作为生活方式和作为谋生手段是大不一样的。如果你是把它作为一种生活方式,那么你将有一种神圣感来对待工作,做事情就有较高的境界。如果把它作为一种谋生手段,“为五斗米折腰”的现象就比比皆是。俗话说,爱岗敬业,但我觉得应该是敬业爱岗,只有敬业才能爱岗。我们还要明白为什么导师一定要有科研项目。今后,我们要逐步走向由导师支付部分研究生培养费用,经费越多就能带越多研究生。到那时,作为研究生导师不再是福利,而是责任和义务。

这里还想谈一个问题,就是作为一个研究生导师我们应该导什么?

我认为第一个就是要导心。我们必须要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处事。应告诉他如何成为有优秀品德、有良好处事态度的人,这是最重要的。这要从导师自身做起,如果导师本身人格、做事态度都不好,就不可能教出好学生。不难想象,一个龌龊满腹、鸡鸣狗盗的人,能带出胸怀大志、光明磊落的品行?

第二个是导学(导读)。要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读书;怎么学习?怎么读书?学习什么?读什么书?说到底,老师首先得自己读书,自己不读书如何教学生读书?这就要求我们的导师在自己所研究的领域广泛地阅读,深入地研究中外文献。当然读书也不能只局限于自己的专业,还应该广泛涉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书。我的一个老师,他是著名的会计大师,他非常喜欢读《红楼梦》,研读过三遍,每遍都作了批注。他能够用《红楼梦》里面的人物典故来解释会计领域的问题。如果能这样,你也可以算得上是真读书了。

第三个是要导思。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让学生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上,崇尚真理,探求真知。要培养有思想的人,而不是培养那种唯唯诺诺、人云亦云的人——这种人是没有发展前途的。这样,我们自己首先就得思考。

第四个是导研。指导学生如何做研究,包括如何去发现问题。其实,有时候发现问题比研究问题更难。有的学生一到开题就头疼,因为他不知道写什么题目。其实,就是读书少了,思考少了,所以就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题目。再者,就是指导学生用什么方法去研究,研究方法对科研的成败非常重要。

把以上四个方面做好了,就是一名合格的研究生导师。

最后,我想借一本书的主旨来结束我这篇文字。斯坦福大学的两位著名教授,科林斯和波拉斯合著了一本书:《基业常青》,对基业常青的、长久存续的、有悠久历史的企业做了研究,并得出结论:企业组织应该从设计产品和服务转型到设计组织,创造一个有利于伟大产品乃至伟大企业家的组织环境。作者认为这些基业长青的企业之所以能够持续不断地提供伟大的产品和卓越的服务,其根本原因是他们是伟大的企业,而不是因为他们提供优良的产品和卓越的服务才成为伟大的企业。这给予我们深刻的思考,引申到大学也是如此,为什么有些著名大学如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能培养出总统、诺贝尔奖得主?不是因为他们出了伟大的政治家、伟大的科学家才成为著名大学,而是因为他们是著名大学才能培养出伟大的政治家、伟大的科学家。

这就是说,如何设计一所大学的制度,培育一所大学的精神,比刻意培养一位大师更为重要。要通过一系列制度建设、规章构建,铺设通往我们所向往的那种大学的阶梯,来充分体现我们办学的理念,体现我们的教育观,实现我们的终极追求。

作者/通讯员: | 来源:校报第222期 | 编辑:管理员